一、“社会学对美学的挑战”
二、价值论:自律论与工具论
三、“艺术特性”:可能的综合
四、走向社会学美学?
《审美与人生》阅读过半,看到某篇文章,我已经大抵能猜出此篇文章写成的时间,这也是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显现吧。今天的这篇文章写于1995年,8年的时间,且不说国家的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但其中的美学观点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20世纪以来,艺术社会学的主要发展倾向有两个:一个倾向是采用实证的科学方法,把艺术活动还原为一般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另一个倾向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出发的,倾向于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几对范畴所构成的理论框架中理解艺术和艺术史。
第二种倾向的这一类艺术社会学理论直接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某些基本概念范畴进行批判或改造,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思潮,对传统美学构成了真正挑战。沃尔夫的《美学与艺术社会学》正是这股主要兴起于欧洲的艺术社会学思潮在英国的独特代表作。
在英美美学理论和文论当中,对艺术或审美价值的探讨一直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模式或倾向,一是自律论的,二是工具论的。艺术自律论从唯美主义出发,把艺术价值理解为艺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独立特征。艺术工具论则从功能主义出发,把艺术价值理解为艺术作品的功能实现。
艺术的社会历史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是艺术社会学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基本问题之一,这实质上体现了对艺术的社会学或哲学美学两种探讨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美学与艺术社会学》第一版结尾处,沃尔夫写下了一段颇受争议的结论:“无论社会学美学家采取审美方向(话语理论或心理分析),他的最重要职责之一是认识和调查审美经验和审美评价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在这个层面上讲,倘若争论发生在社会学和美学之间,社会学拥有最后决定权。”
整篇文章作者以沃尔夫《美学与艺术社会学》里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理解,于我来说是深奥的和专业的理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能囫囵吞枣记录自己能理解的部分,心中的疑问待以后理论功底再深厚些再来解决不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