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在统编语文教材有一次习作,是让儿童学习写日记。目的不是写一次日记,而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的确是个好习惯。如果孩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取代自由写作,或者是作为自由写作的一个补充。
那么,三四年级的老师怎么样才能帮助儿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
日记到底写什么,这是老师首先应该明白的问题,也是首先要教给学生的问题。
真实,是日记的第一属性。记录与反思,是日记的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日记也有暮省的价值,是自我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日记与自由写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非虚构性质。当然,日记也属于广义的自由写作,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把两者融为一体。
在孩子刚刚开始学写日记的时候,要给他一定的格式,习惯以后就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
那么刚开始的时候,什么样的结构最好呢?
可以考虑一个三段格式:第一段,清单式记事。第二段,关键事件。第三段,感受或者思考。
这种三段格式,目的在于培养清单的习惯、叙事的习惯以及反思的习惯。
如果没有写作,生活是稍纵即逝的。哪怕有反思,也只是在头脑中盘旋一会儿就消失了。
清单让儿童养成记录的习惯,重要的事情就不会轻易忘记,可以回溯。叙事让儿童养成复盘的习惯,对重要的事情进行一轮重新回忆。感受或思考,让儿童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久而久之,在生活方面,儿童就会变得更为自觉。
对儿童来讲,怎么能够确保每天都有内容可写呢?
其实,我们不要总觉得儿童的生活是两点一线。真正的生活是一种内在的生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正是通过写作,儿童才越来越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少,才训练出了对写作的敏感。对写作的敏感,本质上就是对生活的敏感。而在这方面,老师的确需要启发、示范和提供样板。
比如在晨诵之前或者是语文课之前,增设一个每日日记欣赏。由一位同学提供近期自选的一则日记拍下来给老师,老师再分享给全班同学看,这样,就能够从别人的日记中获取启发。
刚才说到的是日记的格式和内容问题,也就是日记到底写什么的问题,和这个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怎么去激发儿童写作的热情,或者更准确的说:怎么让写日记成为习惯。
要让写日记成为习惯,就要解决时间和动机问题。
如果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在晚自习结束前20到30分钟,有固定的时间来写。如果是走读学校,可以在延时时间中切出一块儿用来写日记。明确了时间,写作更有保证。
如果在校时间确实紧张,空不出固定时间呢,那么就要跟家长协商,鼓励儿童在家写日记,并且时间相对限定在20分钟以内,或者20到30分钟之间,偶尔有兴致了想要写长一点也没关系。这20分钟建议放在每天作业完成之后。
在学校写和在家写,各有利弊。如果是在学校写,容易卷入其他儿童的参与;如果是在家写,这个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在学校写不容易养成未来的日记习惯;在家里写更容易形成未来的日记习惯。
有人可能会问:作业那么多,哪有时间写日记?
而这就取决于我们对日记价值的判定。
是不是说作业就比日记重要呢?
事实是,每天的日记确保了对当天的反思,要比简单机械的作业更为重要。
长期的日记写作带来的是自律,是生活方式的自觉,是凡事抓重点的能力,是强大的写作能力,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是一生有用的能力。
觉得作业比日记重要,这是一种价值观上的选择。
概括的说,通常并不是没有时间写日记,而是我们怎么去判定日记的价值,从而判断是不是要把日记写作放在优先的位置。
那么,怎么去解决儿童日记写作动机的问题?
儿童必须从这件事中获得好处,并且形成习惯。好处或者说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奖励,一种是内部奖励。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容易被破坏了。
比如有一个人写了十年的日记,一天都没有落下,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大概率的也会坚持每天写,因为他不愿意在一件已经坚持了这么久的事情上,留下空白或者遗憾。
而外部奖励主要源于父母和老师的反馈。这里的技巧是很多的,比如:日记每周交一次,老师浏览之后选择性的批阅,特别的回应其中某一天的日记。
比如:开展日记打卡活动,每天只要写了日记,就在教室的墙壁上贴表格处打卡。
教师还可以定期分享儿童的日记。当然,必须征得本人同意,目的是激励他们、以及为他们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在分享儿童日记的时候要确保一种平衡,也就是所有儿童的日记都要分享到,优秀的日记适度多分享几次,但是要提升标准。
还可以使用专门的或定制的日记本,从形式到内容,让日记成为作品,每一个季度或者每一个学期装订为一册。
我们还可以把日记本的使用与封存仪式化,开启的时候有仪式,学期结束的时候有仪式,封存起来供成人的时候再打开,为孩子的一生留下有价值的材料。
我们总结一下,关键是两点:一是让儿童坚持写日记,二是让儿童知道日记写什么,并且持续地改进。
接下来我们再澄清一些问题:
第一,儿童真的有必要形成写日记的习惯吗?
事实证明,写日记是一个好习惯。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比如像富兰克林、曾国藩、胡适、季羡林等等。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日记,是最好的省察方式之一。
不仅如此,等到儿童长大成人之后,进入职场,日记的作用就更大了,并且会进行拓展。因为成人的世界里信息太多,日记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避免迷失。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日记本身会不断地进化,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甚至会演变为人的大脑,和整个世界进行密切的链接。
现在一些在线笔记,比如印象笔记、手账等等,都在以各种方式帮人们整理自己的生活。
换句话来说,日记让生活变得更自觉,更有秩序感,因此也更有效率。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日记可能不适合少数儿童,有一部分高创造性的儿童会抗拒日记本身的机械性。
但是我们要进行识别,一个儿童不喜欢写日记,到底是懒惰还是生命气质与日记这种形式相冲突呢?如果是后者。那就要网开一面,尊重儿童自己的方式。
第二个问题,有了日记,还需要写随笔吗?
日记和随笔确实可以相互部分替代,甚至有时候就是一个同义词。但是严格的来讲,日记还是不同于随笔,日记更强调真实的记录习惯,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随笔本质上是自由写作,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但是相对于日记,就要正式了许多,耗费的时间也要多得多。
所以有写日记习惯的话,随笔建议每周一篇,规定一个字数的底线,以此来鼓励儿童在写作上进行深度加工。如果没有写日记习惯的话,随笔建议每周两篇。以保持足够的写作量。
第三个问题,日记是私人写作还是公共写作?有必要让老师或者父母看吗?
日记在本质上是私人写作,但是日记的写作者也可以以公共写作的态度来对待日记,也就是与人分享。
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反馈,让日记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网上的印象笔记之类的,也有共享功能。日记写作者可以决定是全部共享还是部分共享。
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共享部分日记,可以专门的作出标志;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共享全部的日记,也可以做出声明;如果孩子承诺写日记,又选择不共享,也要许可。不要因为要检查,就强迫儿童公开日记。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宁可承受被欺骗的代价,也不要强迫孩子。
第四个问题,日记必须每天都写吗?周末写不写呢?
原则上来讲,日记必须每天都写,甚至大年初一也不能落下,这更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少数的例外会损害日记的持久性,如果孩子太忙,或者是实在无话可说,甚至要允许他们在日记中只写一句话:今日无话可说。这本身也是一则日记。
在这个时候,形式比内容重要,因为写日记一旦开始断裂,就会段很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的停笔。
通常的来说,要允许补24小时以内的日记作为补充。比如今天晚上我太忙,没写,明天补上,这是可以的。
最后呢,强烈建议教师朋友们也养成写教学日记的习惯,这是专业发展最好的路径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