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在《呐喊·故乡》里有这样一句经典语录:“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正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无限对母亲的爱。很久就想为我的母亲写点东西,可一直都没有下笔。这几天闲来无事,加之自己自省的时间多了,趁着晒太阳阳难得有这兴致的机会,把耽误许久的事给完结了。
有时候人的确很有意思,生活也不会那么单调无趣。经常回忆过去,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很容易就让人看出来。回忆是一件很美好的情感表现,不过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无法忘记过去。过去虽然辛苦,儿时虽清贫,但彼此的幸福感却那么强列。
儿时的童年,我们家很是清贫。家有姊妹三。我虽懂事太早,但还是没有跟母亲分担多少生活所给母亲带去的压力,现在也是如此。家虽在农村,但母亲却从来没有让我们姊妹三饿着,都是极力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小的时候,我们上学的早起,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很早起床,哪怕感冒在严重都是如此。为我们做好吃的早餐,每次父亲还没有起床母亲就把所以要准备的一切都弄好了。
那时父母没有别的职业,全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供吃这一家。那时没有外出务工,也没有现在的留守儿童这一说,所以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记忆中母亲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和母亲的关系似乎比父亲的要好很多。母亲为人勤劳正直,友善是母亲一直保持的好品德。所以母亲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的很好,村西村东都有母亲的"闺密",闺密是现在用词,以前只不过叫耍的来的朋友。母亲很是善良,因为母亲为人友善,有些邻居就把母亲的善良当着是软弱,经常欺负我们家,母亲有时也会出言礼争。现在看来母亲的礼真,现在必定是真大肚。虽然那是儿时的记忆,但我还是记忆犹新,尤其是母亲所做所为,都是很好的正面教材。我学到了很多,现在的我很多好的品性都源于母亲的潜移默化。
记的小学时几乎天天早上母亲就会和父亲吵嘴,我和哥哥睡的床挨着厨房很近,几乎没有睡到自然醒的概念。差不多都是母亲因为生活小事跟父亲吵嘴而醒的。那时我就想,要是我能早点长大该多好,长大了就可以离开母亲,那样就可以不用听到争吵。现在我已是父亲,也真的离开了父母,但我却时常怀念儿时在父母生边,虽然当初想逃避,但现在却想回去,但现在却回不去了。可以的只有回忆。母亲和父亲的争吵,让我儿时有了别与常人的想法。那时的我居然能看出问题的所在,当时父亲爱喝酒吸烟,这是争吵的一大因素。现在我就养成了不吸烟少喝酒的习惯。主要是怕引起家庭矛盾,让自己的孩子跟我一样。我希望我的家是和谐的,现实如此,的感谢母亲。
读书的时候,因为无知。每次生日时母亲总是提醒我,叫我吃好。那是我每个生日都会有同学一起庆祝,每次母亲都会给我够请同学吃饭的开支。现在想想当时母亲是怎样攒下那些开支的,难为母亲了。慢慢的,我从学校走出来结束学生时代都已成人。工作中母亲生日如故通知,我一样忽略母亲而自己开心。也许是少不经事,慢慢的我也从儿子变成了父亲。慢慢懂得了做为母亲的不易。自己懂了,所以做几年自己的生日也没有了朋友。唯一能做的就是生日回家买点小菜,给母亲买点吃的,陪母亲过。这也是对母亲唯一可以做的一点弥补。有时和朋友一起闲聊,我也会提及此事,我总希望朋友能理解,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好好的认认真真的爱自己的母亲。
母亲在农村,一直生活在农村也许这一生都会在农村。母亲和外婆一样都是闲不下来的人。每次回家总有拿不完的东西,每次母亲都会准备很多,多的拿不下为止。母亲为我们一直付出,而我们却报之又少。我也不知道给母亲什么,我能给的最好礼物就是陪伴。
曾经我看到一篇文章这样说的:"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不在了家就没有了。"的确是这样,因为我想有个家,所以我想我的母亲一直都健康下去。记得有一天我看到孝字时,我突然想到把它拆开。拆开后的注解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子女不能让入土的父母后谈孝。所以孝的现在做,的好好做。
母亲是伟大而朴实的,这就是我的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