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少怀有一颗功利心,做一些事并非必须要有什么利益瓜葛才去做。正如三毛说的,只要是指定的书就是不爱去读,自己想要读的才去读。
换成我自己的话就是只要是别人指定的事我就不爱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才去做。世间诸事,大凡一个“缘”字。每夜上床时,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一生都不会有遗憾。于是我跟自己说,以后尽量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现在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我心中之所想抒发出来。

比如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对了》我明白了一件事,对于现在很多的浓缩的干货知识分享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很多看似干货,我们在学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很精辟,学完却不知所云或者无法进行实践,这就涉及到一个转化的问题。为何无法转化的更好,就是因为少了辅助这些干货的水分,让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萌薇老师在有书的手帐课里也说过,很多的经典书籍的拆书稿都是领读人的二次拆解,实在比不上自己去读上一本原书。我很认同这点,所以有条件都要自己去读,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溶于你的骨血和气质。书中作者的大量实例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观点。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有限,听领读人的拆书音频自然也比睡懒觉、刷手机或者啥也不做强。
读一些文章我还喜欢读一些可读性强的,比如有生活的具体事例的,这样能够让我印象深刻,迫不及待的要读下去,而且读完之后许久我还能记得具体的内容。
就像社群里的小伙伴RURU她写的五一假期她的老金给她惊喜,扮演成手拿花生的老爷爷来看她,还扮演过穿着铠甲的勇士,我都不知道这形象是什么样的,人家能够做出来。这样富有浪漫和惊喜的情节读来觉得很过瘾,将来老了她自己读到这段日记也会觉得有趣,原来年轻时候是这样子的。我不仅自己认真读了,还分享给了先生,人家当男朋友是cosplay外加surprise,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儿,再看看咱们什么样儿。
比如我的高中同学熊sir,他说他中午跟一个深圳的亿万富翁吃饭了,这人拥有深圳的20几套房产,却还在拼命工作,所以金钱的欲望永无止尽。我说成功人士继续拼搏并不是为了钱,可能是习惯了那种工作的状态,能够及时闲散下来然后遁入空门的人很少。
我这同学感慨他不能成为企业家,他喜欢乡野教书生活。我很欣赏他的这份不功利,过去的很多年我不明白这些道理相对比较功利,这是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身上不可磨灭的烙印,总想着要去奋斗一把改变命运。
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发现投资千万条,身体第一条。包括电影《美好人生1946年》里也表达了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已经在你的周围,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和珍惜。
比如在一个卖家内参的群里学习营销思维,很多内容很不错,没有抱什么目的就是看看,开开眼界也是好的。有一次我追完了电视剧《天道》在里面发表了几句话说说感想,吸引了一个群里的小伙伴加我,加之后没有什么交流。但有一次她在我的朋友圈里评论:“谁写谁知道,有多大收获写的人知道!炸裂般成长!搅拌机式的运作各种心理情绪,出来的只能是文字。”这个评论我觉得太有深意了,我私聊回复表达了感谢和欣赏。
这段时间的写作,正如她所说的搅拌机式的运作各种心理和情绪,出来的是文字。这是一个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过程,也是不断与自己交心的过程,梳理清楚,思考明白,不断修正,状态调整好了又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呢。
每次我把心里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之后感觉到了一股释放(release),不然它一直在我的大脑里时不时地碰撞,提醒我它很重要却没有被记录下来。等记录下来之后它就很少出现来打扰我了,让我有新的空间去吸收更多新的事件,因为我内心笃定在我的某个word文档里存放着这段记忆,我大可去谱写新的篇章。
—END—
我是礼赞,每日更文,分享的主题有我的读书观影学习心得/职场工作经验/感恩日记/育儿经验/心路历程/周复盘等等,努力上进想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喜欢我,欢迎加我微信:spring114,请注明在哪关注的,如写“简书”,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