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避免不了要和各类人交往,父母、孩子、爱人、朋友直至陌生人,怎样和他人交往,关系的真正核心是什么,这节课蔡老师将给出答案。
首先我们依旧列出认知清单:
1.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是为了自己。
2.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3.父母并不总是为子女好。
4.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5.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6.亲戚关系将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7.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8.用人情来模糊化社交上的等价交换,是想占便宜,因为人情按“个”计算,而不是价值。
9.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是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为判断标准。
10.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无用功,不要把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搞混。
11.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也许这个清单有些不好理解,没关系,我们需要不同的思想碰撞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蔡老师说,行善是需要经过他人同意的,因为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意识,人类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界限,在自己的某个界限外,可以与他人平行交流,而在某个界限之内则需要他人予以尊重,坚决地与他人说不。划清自己的界限,并尊重他人的界限,这些人就具有独立自尊的人格。而不管怎样的行善,都会影响他人。我们行善的行为,其实是帮助自己,也许是想让自己更高尚,更有优越感,抑或更有同情心,我们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如果不经过他人同意,靠影响他人而给自己带来快乐,这就是作恶。
很多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口号逼着子女做一些他们不愿意的事情,可能基于社会压力等原因子女妥协了,但他们可能并不真的乐意,可能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事实上,我们情感的来源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跟我们接触的事物的交集,我们投注在那些事物上面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部分,付出得越多,情感越强烈。而亲情则是父母投注在子女上的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的情感。试想,一个刚出生就与父母分离的小孩长大后会与亲身父母感情好吗?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要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如果父母希望与孩子保持长期友好的亲密状态,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让孩子参与到情感的投注中。
这样来讲,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我们大脑中有个模糊计算系统,会无意识的引导我们的行为朝向更有利的方向。我们可以自己问问,我们为什么会对另一半好?为什么要耐心教育培养孩子?仔细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让自己心惊。不过也没关系,基因和进化决定了人类的自私和势利,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点。
社交中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前者负责消费,如请客娱乐等,后者负责工作,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了解了这两个账户,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下:每次出去社交,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成本和收益关系如何,是否有必要。从经济学思维来讲,社交最终会达到平等相交的纳什均衡,那么我们在社交时既可以通过对等交易来扩展自己的资源使用范围(消费账户),也可以通过自我增值使自己有能力同更有价值的人进行交换(工作账户)。这也就引出了资源掮客和孤独专注者两种不同社交类型。
资源掮客:努力向平台化靠拢,中心在于理顺资源之间的交易价值和可应用范围,其只将小部分精力用于交换价值以外的自我价值提升,目的也只在于获取更多更高价值的可交换资源,将平台做到,核心在于如何更更好的方式将素材组合在一起。
孤独的专注者:社交不是其工作重点,能推的都推掉,也不怕得罪人。其几乎将所有可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注于自己的进步,只分出一小部分到节骨眼的必要社交上,只为了提升进步效率。
你想做哪种人?当我们有了清晰的社会定位后,可能会发现,你的社交都是有效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亏是福”,想占便宜的人是永远也占不到便宜的,我们需要先付出。先付出的人,获得的愿意与之博弈的人数是巨大的,一旦单个乘以数量,获得收益的总量和长期建立的互利关系的回报也会不可小觑。
所以,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还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这就是践行与利他,与前面讲的重新认识金钱不谋而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