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死亡搁浅》中送了二十来小时快递,不时惊叹于游戏中各种神奇的世界观设定,其中有一个核心设定叫做时间雨(Time Fall),在这种雨中几乎所有东西,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金属,都会被快速腐蚀,雨和美丽的彩虹还是一些更危险的东西来临前的信号。
雨真是时间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给了抽象的时间一种流动、冰凉的质感。雨带来了生生流转,也让辉煌稍纵即逝,like tears in rain.《银翼杀手》里这句经典台词又在我心中把雨和泪从此绑定在了一起,加上一些不想忘记的东西。而正是记忆才让时间有了关乎我们自身的意义。
《大脑的故事》里介绍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事情:
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大脑里一个名叫“杏仁核”的区域的运转切入了高速挡,征调了大脑其余部位的资源,全部用于应对眼前的局面。杏仁核发挥作用时,保留下来的记忆远比正常情况下更详细丰富,它激活了一套次级记忆系统。毕竟,这就是记忆的目的:追踪重要事件,如果再碰到类似情况,大脑会有更多信息可用来求生。换句话说,如果事情可怕得威胁到了性命,那就该好好地做笔记。
我读到时留下了一句想法:“提高采样率的感觉,因为同一时间段采样帧数增多,事后再回顾就感觉时间变长了”。大脑其实是节能环保的模范,对于它判断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它是不会消耗自己的资源去处理的。所以童年和青春时期的记忆显得那么丰富和栩栩如生,因为里面有太多新奇、困惑、热情和不满足,我们恨不得一帧一帧全部记录下来。到后来人生走向了稳定、不变,“第一次”越来越少,求之不得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得太久的成了习得性无助),时间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快,或者说我们的采样越来越粗。每个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们都越来越能预测出第二天甚至一周、一个月内将要发生的事,在那里会有多少东西能危及(或者说颠覆)到我们的生命吗?或许风险正是问题的核心,价值常在人迹罕至处。
全球性爆发的新冠疫情放慢了几乎所有人的一段时间,使许多人的“明天”重新变得不可预测,金融精英们管这个叫市场情绪,而他们的工作是比一般人做出更好的、不情绪化的预测并从中套利。而疫情终究会过去,市场终究会企稳,韭菜终究春风吹又生。最终这段时间带来的所谓群体记忆还是带有虚幻的性质,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是不同的模样,这也许是任何大事件里的必然,只是这回更无奈的是,人们甚至无法面对面坐下来跟你聊上几句,就已淡出了你的人生。
空出这一小时写出来的玩意,好像除了一个点用作了开头,后面都不在一开始想写的范围了,但在接近两年后能再次开始动“笔”,为未来留下这一帧,已是又一个好的开始。希望下周可以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