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讲课的消息,离通知的周末还有4天。
本以为这事会推到下学期,把之前没有逐篇上的消息单元琢磨了一下,就撂在那里了。这学期时间很长,上完上册书,又赶了下册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一直到周三下午放学后,才有正式文件通知,确定周日讲课。
周四周五两天时间,我把剩下的篇目逐一过了一遍,加上之前备课有写在书上的习惯,现在略微补充规整,工作量也不算大。这册书里的《藤野先生》《昆明的雨》《白杨礼赞》几篇,自己上过公开课;还有国培项目活动时,也听过《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做小组长时,帮其他老师打磨过《愚公移山》;文言文单元的《三峡》听过校内公开课,还有《记承天寺夜游》,当时做讲座,专门搜了六七款读写有效结合的模式。
说明文单元,在上课时就在琢磨,《中国石拱桥》可以用创设桥梁博物馆的情境任务;《梦回繁华》题目就是很好的切入口,“繁华”在文中的具体所指,谁人梦回?体会“梦回繁华”的深意即可。要是抽到《苏州园林》,可以让苏州文旅局长出战,探寻园林之美,与尔滨分一分泼天的富贵。
周五晚上,原打算试讲一番的,可二两小酒一喝,就困得不行,反正还有周六,不着急。周六中午吃饭时,小淼问我,你确定明天讲课?我回答说是。她说咋没见你练习呢……和往常一样,午休小憩之后,起来还是讲了一遍《白杨礼赞》,看了看时间,没超时。想着如果要上《背影》,也可以如法炮制——接下来的周一就考试了,考前帮学生建构写人物的结构,也是很不错的情境任务。同款还如唐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用来写一段经历,也容易上手。
如果真要上《记承天寺夜游》的话,我想可以从朋友圈的评论入手。特意看了前面做的PPT——朝云评:都是月亮惹的祸!子由的冬衣可否收到的留言,怀民回复:我就是你哥的小棉袄;还有温儒敏评:是中学生记叙文的典范!这三则评论,细细品味,都是阅读很好的抓手。至于“闲”的理解,可以让陶渊明来评:“闲”中有真意。
十五分钟的无生课堂,像是千字文,重点能突出,前后能连贯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拿到课题签之前,我还真没有想到会是《与朱元思书》一课。之前所想的种种,全部清零,我开始在专用备课纸上,抄录原文,回想当时的课堂——吴均的观察之法很值得学习,他调动各种感官,视角由平视到俯视再到仰视,最后又以“横柯,疏条”之景把视线收回来。不仅如此,写作手法上,也是正侧结合,动静相映的,语言表达上更是以“吴均体”著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化静为动,无一不妙。
写完这些,一个小时的备课时间,还有二十多分钟。解释题目开课,是简洁有效的入课方式——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古人写信为什么只写这奇山异水呢?我再次回看细品这些景物:水色缥碧,水质清澈;山高峻,生寒树;有响泉好鸟,有蝉鸣猿啼,这些景物从色彩上来看,大多是青绿之类的冷色调,养眼静心;再听声音,泠泠,嘤嘤,十分悦耳,加上蝉鸣猿啼,都是大自然的天籁——怪不得,吴均要细致描绘,这些景物,于眼于耳于心,都是一种疗愈,怎么能不让人“息心”“忘返”呢?
那一刻,得以顿悟的我,欣喜万分。《答谢中书书》也是这样啊!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让形单影只,漂泊无依的王维豁然开朗异曲同工!
——元思,此景真的可以“息心”啊!无奈后生愚钝,今日才得悟吴均之良苦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