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了,原因是自己实在是不能静下心来。写作是真的需要一刻安静的心,不能被太多的世俗所束缚。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的一句话,没有万贯家私的恋爱是可悲的,此刻,我更觉得,没有经济自由的写作是可怜的。
一方面你想安静心下来,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与写作中,另一方面,世俗的种种还等待着你去应付。逢年过节,其实更多的只不过是应付世俗的时间。多少矛盾的冲突爆发不是在逢年过节这种特殊时期发生的呢?说实在,这些年实在是看得太多了。
2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和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两本书都已读完,一本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完的,一本是在手机上看电子书看完的。虽然读完的方式不一样,可从中所体会到的东西却很类似:教我们如何化解俗世中的烦恼,并且教我们如何去面对我们终将面临的生与死。
其实,生与死这样的问题真的离我并不远。在我阅读那两本书的期间,我上司的母亲突然去世,脑溢血。当天还好好的,晚上送到医院急救,第二天上午便过世了。还有一个便是前些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赵英俊突然离世。《唐人街探案2》中他的影子还未从脑海里离去,他却突然之间离开了这个世界,与我们活的世界不再会有实质性的关系。
从这点来讲,《西藏生死书》中与我们说到的,我们需要提前练习面对自己的死亡,这点并不为过。我们每天都在更进一步的接近的死亡,我们也不知死亡何时会关顾我们,所以我们需要提前练习,而不至于在活着的时候被世俗这个黑洞给吞噬掉。
说到这,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琼姐说的她老家附近前两日因心脏病突然而死的那位曾经的成功者。听完琼姐叙述,我想如果他的心态能够调节,如果他能够降低自己自己的需求,如果他能够在他的人生巅峰期未雨绸缪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也许他就不至于最后会这样因为长期背负巨大压力而死于心脏病。
3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两本书教导我们要学会放低自己的欲望,要清心寡欲的修行是好的。佛教文化是教人出世的,它提倡远离精神修行,对物质追求则尽量简洁,只要维系必须便可。
然而,作为俗世的我们是无法做到的,毕竟我们是俗人。要我们如同出家人那样,每日只是坐禅念经修行,这确实是会不太行得通的。正所谓,所谓的十全十美的人只有在宗教中,俗世中是不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了这几日在听的《毛姆读书随笔》,无论是简奥斯汀、狄更斯、还是司汤达、巴尔扎克、亦或是是莫柏桑、托尔斯泰,妥耶夫斯基。无论他们的作品如何伟大,无论他们的思想如何伟大,可生活中的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并且这样的缺点在我们看来都是令人失望的,他们的品行甚或都不如一些普通人。
而其实,作品与名气的背后,他们也不过是一具俗人的身体,他们也有着他们的七情六欲,他们拥有的是伟大的写作才华,可并不代表他们有些高尚的品格(这在以前我是无法理解的,现在似乎明白了很多)。
4
这些天读《毛姆读书随笔》不单单是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作品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比如说《追忆似水年华》这一书,因为一战原因而停止了出版,导致作者在停止出版期间又进行了大量的内容增加。而毛姆则很客观地说明了,该书有许多地方时明显的冗长无味。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著都或多或少有它自身的缺点所在,这都一一难逃毛姆的法眼。比如说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对贵族的描述,毛姆就认为写得不切实际,红与黑的贵族的描述不过是暴富者的行为。再比如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毛姆说到,里面有些内容根本就是塞万提斯将其早期未发表作品强行拼凑的,等等。
不过可惜,书中的内容我无法一一记起了,否则可以跟大家说更多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巨著中的一些很明显的缺点,以便于进一步教我们不要尽信书。
然而,作为读过那些作品的我来说,是看不到那些缺点和不足的。一来自身读的时候也没有真正用心去读,二来,每当我开始读巨著时,心里早已激动不已,谁还会想着去挑它的缺点?可殊不知,成功者往往都是属于那些敢于怀疑者,善于怀疑者。
不过,写到此刻,我又想到,毛姆他自己呢?毛姆他自己的作品呢?比如《人性的枷锁》,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现在回想,除了当时读小说时被陷进去了之外,我找不到丝毫破绽。可能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但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写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