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港乐之路

作者: 洛漾熙_0d2a | 来源:发表于2014-07-08 19:45 被阅读143次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我没有想过到底是从哪个角度去入手来叙述一些问题。自认不算逻辑性和理性比较擅长的人,即使是论述,也会带着点感性的成分,或者我是不想以太死板的方式来对自己所爱的港乐进行褒贬不一的论述。

       ——写在前面

       虽然写音乐这个主题,已经步入老生常谈的圈子里。但依然有很多歌曲除了回味,还是值得回味。顺理成章的,是否能够透过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来窥探城中故事,还有在风雨飘摇之中却仍旧记得历史?

       回首间,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到现在,香港乐坛从光辉璀璨的岁月里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然后再逆流而上,试图可以力挽狂澜。

       对於港乐的历史,若是细数起来,便是从九十年代的BEYOND、王菲到四大天王,再到近年来活跃于乐坛的陈奕迅、容祖儿方大同、农夫等人讲起,每一个不同年代的人都会有一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偶像。

       一提起港乐,不知道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最先想到的哪一位作曲或是填词人?可能会有人说是黄霑,林振强等等填词人。如果要讲港乐的历史,估计很多人都会怀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鼎盛时期像是被记载进了史册,也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确能够让世人怀缅的。那个时期的乐坛没有太多的外来入侵势力,即使是台湾的罗大佑,小虎队,都是后期发展而来。他们的出现,使得港乐更加多姿多彩,百家争鸣。

       音乐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可以承接本地与外来音乐的桥梁。假如现在的乐坛,除了香港本地的歌手,那会不会形成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我料想是有的,虽然很多人的印象都会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辉煌的历史总是容易被记住。但不得不说,自从步入千禧年之后,香港的华语乐坛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下坡路。二零零一年,周杰伦在吴忠宪的提携下出现在华语乐坛里,从此,一名新星从天而降。他打着中国风的口号,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方文山华丽的华丽且古典的歌词。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所谓的历史的时候,如今的香港乐坛已经不是单纯的香港人垄断的乐坛,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从最初的许冠杰式旧港乐代表作《半斤八两》,BEYOND的《海阔天空》到现在的陈奕迅《富士山下》、方大同的《爱爱爱》细数几十年间,港乐已经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时间。你是否已经习惯了有港乐陪伴的日子?是否你所爱的那首歌足以可以让你绕梁三日?

       歌词,是意象的表达方式,谱曲,是流畅的表现手法。两者的结合,往往能够让听者有一种回味的感觉。众多的填词人之中,较为喜爱的有林夕和周耀辉、黄伟文三人。他们都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十多年来,他们写过的歌词不计其数,甚至占据了乐坛的半壁江山。林夕,一个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填词人,被人们誉为“华语词神”写过很多类型的感情,通过不同类型的感情描述,他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劝说放下这一个主题。佛理成为了他歌词里贯穿的特点,多年来他懂得为每一个歌手进行合适他们的音乐定位,仿佛每一首歌都是为他们度身定做的。合适歌手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制作人就像是一个好的裁缝师,透过歌者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对於世界的诉求。周耀辉写得比较天花乱坠,主题涉猎得很多,如某些敏感的题材,他亦能够写得很好,你会发现,在他笔下的歌词,没有林夕的那种缠绵婉恻,相反的是更多的是对社会和人性的质疑,思考得相对透彻。黄伟文自称是没有计划的人,进入填词的圈子比较偶然,他被称为为是“词界潮神”,他擅长于写一系列的主题歌曲,而且涉足设计界,他的兴趣相当广泛,而且颇具特色。

       黄伟文与林夕并成:“两个伟文。”他们两个在多年来常常被相提并论,我认为,每一个填词人或是作曲人,应该在随着大潮流的发展之下逆流而上。近年来,越来越多歌手愿意去做一些概念大碟,其实这种是大势所趋,情歌固然是值得回味的,但情感这种东西就像漩涡,你进入了它的地界,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无底洞,而且听者会陷入它预先设定的的漩涡之中,想抽离亦相对困难。所谓的概念大碟,是一个歌手通过某个贯穿的主题,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然后在歌曲中表达出来。例如“金钱”这个主题,林夕曾帮古巨基写过的《钱钱钱钱》。

       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人应该不会想过其实音乐可以多元化,某个时期的音乐具有某个时期的鲜明特点,许冠杰BEYOND的时期曲词的结合是很完美的,他们的歌词是贴近生活的,但深刻的意义比不上当下的,只能是朗朗上口的那类型。如果想把香港的填词人与台湾的填词人相比较,我会觉得,香港乐坛的歌词比台湾的更好,因为广东歌的存在,使得很多不懂粤语的人开始接触粤语。粤语的韵调比国语要多出两个音,而在填词里,粤语若是运用得当,它会比国语显得更加有神韵。

       现在每一个歌手出专辑,都会考虑到自己专辑销售量。若是好的话,自然有勇气去做下一张专辑,若是口碑没有预期的好,可能只会持续出几张的EP。只是现在乐坛开始衰落,尤其是粤语乐坛,促使了EP大行其道,因特网可以提供整张无损的下载专辑,很多人都会认为,既然有了互联网,为何还要去买专辑?这岂不是很没必要?听过就好了?我倒是觉得,假如你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应该去买一张专辑的,以作为对歌手的辛苦得到回报的。即使无损是多么接近完美的音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一张好的CD是承载着歌手、监制、填词人、作曲人的综合体。对於下载是否收费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作为一种维权,它应当是收费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以及它与互联网之间所发生的种种牵连关系。

       港乐,是一个在浮浮沉沉里被记得,然后发展起来的一段音乐历史。每一首歌的背后都会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尽管不同的人对於歌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如果不去事先了解一下歌词的内容,只是直白地看字面意思,往往会误解或是歪曲歌词的意思。林夕在访问的时候曾经说过:“《富士山下》有很多人都误解我的歌词的意思,南辕北辙的理解很多。他们会觉得只是一首悲伤的歌,其实我只是想为悲伤解套。”我们总会在每年的颁奖典礼里看到很多歌手去感谢某个填词人,说句难听的,歌手并不一定明白他们歌词里的意思,因此,填词人需要与歌手做好沟通。或许,只有填词人才会明白到底自己所写的歌词有什么含义,歌词如同写作,有一定的经历,才会写出好的作品。

       作为歌手,他们的声线与演唱的感情和技巧显得尤其重要。声线的好坏是衡量是否适合当歌手的这一条路。你可以不懂得歌词的意思,但需要懂得如何运用重低音和婉转的声线来表达情感。当然,若是有一定才华可以转往幕后,替拥有好的声线的歌手写歌或是创作。现在乐坛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拥有好的嗓音就能够立足,假如有一定的创作才华往往会他的音乐旅程加上分数。张惠妹在她的作品《我最亲爱的》里运用她擅长缠绵而且在高低起伏里懂得控制情感的技巧,去唱出感情的无奈。陈奕迅在他的歌曲《浮夸》里用呐喊的声音来为每一个站在镁光灯下的艺人发声,提出一定的质疑。

       无论是港乐还是整个乐坛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贴近生活,曲调的朗朗上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我们辛勤地工作,赚钱,当一首符合当时的环境的歌曲进入我们的耳膜里的时候,自然会引起很深的共鸣感。但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歌词反映的不仅是生活的贴近话题,而是上升到一定的思考。

       乐坛的发展像是一个人经历了无知到探索,再到回顾的旅程,当了某个时期,会发生一点一滴沉淀,在摸索里前进着。如何合理运用自己的歌词来对这个世界表达众多的诉求,在诉求里能够让听者引发更多的共鸣,可能是填词人在无时无刻都会考虑的问题。

       《shallwetalk》是多年以前林夕填给陈奕迅的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是:沟通。沟通的确是一个难题,这个众所周知,但当你面对你所爱的人的时候,能否运用巧妙的沟通来向他解释对方需要知道的东西?如果对方不懂,又是否陷入一直不断解释的漩涡里?

       我欣赏做概念专辑的歌手,其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直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假如没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何屏幕上的新闻却会一直报道某某某社会问题。做概念专辑只是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对这个社会进行发问和质疑,在质疑里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可能专门的情歌的专辑的销售量会很好,或是带着某个歌手的情感历史,会吸引购买者的欲望。如古巨基的专辑《告别我的恋人们》便是其中的一例子。

       每一种感情的状态,或许都会一首歌的主题文案。情歌,作为屡试不鲜的主题,无可否认的,它已经成为一种中流砥柱的力量,已经成为了鲜明的代表。而每一种社会性的主题,或许都会成为一种反思的过程,因为有质疑,有反思,才会有更多的创作和追求。

       但愿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里,港乐能够屹立于不倒,无论是专辑的发行还是单曲碟的出现,在往后的日子里,力挽狂澜,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或许在多年以后,有更多的人会明白,意象的歌词与流转的旋律结合的共同体,而这些正是港乐在华语乐坛里所衍生出来的种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议港乐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nj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