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随笔文化
历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间(五):孙棘兄弟争死

历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间(五):孙棘兄弟争死

作者: 榆木斋 | 来源:发表于2019-08-29 02:55 被阅读0次

枯木

前面系列文章记述了历史上兄弟骨肉情深的几个感人故事,有的以悲剧结尾,诸如伍尚坦然赴死,姬汲姬寿先后就义,孔褒替弟揽责被杀;也有的因祸得福,诸如赵孝“兄肥弟瘦”,淳于恭“以弟代兄”等,激发了盗贼的良知,因而双双得免,并被朝廷明令褒奖。

这篇我们同样讲述一个兄弟争死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南朝刘宋时期,出自唐代李延寿编纂的《宋史•卷九十一•孝义传》,记载了一个叫孙棘的庶民,和兄弟孙萨争死的感人故事。

据史料记载,孙棘,南北朝刘宋时期彭城(今徐州)人,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宋武帝刘裕出身贫寒,小名寄奴,从军后依靠自己的勇敢屡立战功,南征北战,在消灭地方割据政权并收复北方失地的同时,并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后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宋”朝,为了和后来赵匡胤的宋朝区别,后人称之为“刘宋”

孙棘所处的背景,正是刘宋第五位皇帝宋孝武帝刘骏时期,宋孝武帝在私生活方面后代颇多指责,然而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却颇有作为,在位期间对当时的诸多领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和本文有关的是军制改革,汉末时期兴起的“世兵制”被孝武帝废除,大明二年(458年)诏令罢除军户,取而代之的是“征兵制”“募兵制”

按照当时“征兵制”规定的“三五丁”制度,凡庶族之家服役,三丁取一,五丁取二,一丁不发,限令10天内报到。孙棘的弟弟孙萨符合条件应该入伍,结果过了期限没有去军营报道,按照征兵制要军法从事。还没有审结,孙棘便去郡里请求以身代弟受刑,说是自己不让弟弟去应征;而弟弟孙萨则说是自己的主张,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况且兄弟二人父母双亡,一直以来兄长照顾,让兄长替死万万不能。

郡太守张岱怀疑兄弟两人串通好了,想以哀获免,便将二人分开审讯。对孙棘说,你诉说的情由经过调查属实,要求以身代弟可以允许,孙棘听到后并没有后悔,反而颜色甚悦,甘愿赴死。太守又和弟弟孙萨说他应当承担责任,孙萨也很高兴地说:“死是甘心情愿,只要兄长能够免死,我死了也没有遗憾!”。孙棘的妻子许氏深明大义,让人捎话给孙棘:“郎君应当承担起门户之责,老人去世的时候,将小弟托付给您,现在还没有娶妻,家道不立。郎君已经有两个儿子,就是死了有何悔恨?”。

郡太守张岱问清缘由后,很受感动,便把情形详细汇报到朝廷,宋孝武帝下诏说:“孙棘、孙萨虽然是平民百姓,可是节义可嘉,可以原谅他们的罪行。”,于是州府便放了兄弟二人,并且还赐给了二十匹布帛以兹嘉奖。

在这一事件中,最终不去应征的原因没说,联想到当时征兵制度在改革后,有很多弊端,诸如当时的官府私下接受贿赂,聚敛无度,对“三五丁”并不正确执行,对平民百姓往往有“二丁取一丁充役者”,因而引起不少抵制,也许孙萨不去应征原因在这里。

不管原因是官府乱摊派,或者源自兄长不让弟弟服役,亦或是弟弟自己做主没有去应征,这都是违反了当时的征兵制度,然而,在犯事后,能够不回避责任,相互揽责,以身相待,甘愿遭受刀斧加身。这点可以看出当时即便是庶民家庭,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孙棘孙萨兄弟骨肉情深,孙棘妻子更是深明大义,而这些,皆是发自肺腑,并非矫枉做作,以身犯险,甘愿赴死,让人感动,令人钦佩,因而能够打动当时的官吏和皇帝,从而得以幸免,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再看这个事例,郡太守张岱也不是那么死板教条,善于辨别是非,查询真伪,宋孝武帝更是通情达理,赦免罪行,一举多得,既免除处罚,彰显孝道;又可以收获民心,获得众多赞誉,实在是施政的极佳例子。倘若不考虑缘由情形,一味地僵化办事,按律当斩,最后只能失去民心,适得其反。

这说明,再严格的法律也要考虑事发缘由,再冷酷的条款也有缓和的可能,不能像机器一样的毫无知觉,缺乏人情味。毕竟,法律是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警戒作用,从而引导人们良好的行为,而不是不问缘由的有法必依,不是一味地后置惩罚措施,这对后世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2019/8/29榆木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间(五):孙棘兄弟争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qb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