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间:姬伋姬寿兄弟争死
文:枯木
上一篇文章记述了春秋时期伍子胥兄弟在面临生死抉择之际,为了尽孝和复仇,一死一生的感人事迹,这篇我们谈谈春秋时期另一个历史事件,也是兄弟情深,最后双双被杀的凄婉悲剧,那就是卫国的“姬伋姬寿兄弟争死”的故事。
提起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乏善可陈,史书记载也是寥寥数语,然而卫国却是战国末期最后灭亡的国家。有的人认为是卫国多人才,正如吴国公子延陵季子所言:“卫多君子,其国无故。”。事实上,卫国也真有不少人才,诸如商鞅、吴起、吕不韦等都是卫人,然而建功立业都不在卫国,因而,此理由难以成立。
真正原因是卫国封地面积狭小,处在强国之间,是个缓冲,另外由于卫国是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名义上比较名正言顺,虽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然而面子问题还是要保持的,毕竟周天子还在。再加上卫国没有当霸主的愿望,和诸侯广结亲缘,时而投靠强国之一来应对另一强国,左右投缘;战国时期不断被割地保身,仅仅剩下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对其他诸侯国没有威胁,而且投靠到魏国这个强国庇护之下;战国末期又投靠秦国,因而,卫国得以苟延残喘,一直到最后。
虽然卫国无所作为,然而在春秋“礼崩乐坏”上却是典型的反面例子,词语“上烝下报”中的典故就是出自本文姬汲姬寿兄弟的父亲卫宣公,“烝”在古代指的晚辈娶父亲或兄长的妻妾,;“报”指长辈娶晚辈子侄的妻妾。《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意思是卫宣公娶了父亲卫庄公的妾夷姜,生了公子姬伋,也叫急子,于是就引出了本文的故事。
关于姬伋和姬寿兄弟的故事,在史书《史记》和《左传》都有明确记载,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有精彩的演义。由于左丘明为春秋末期鲁国人,距离事件历史较近,因为我们选取《左传》进行阐述。
《左传·桓公十六年》原文: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该史料大意为,卫宣公娶了父亲的妻妾夷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公子叫姬伋(急子),被立为储君,二儿子叫黔牟(后面再谈)。后来在给公子姬伋娶妻的时候,当时流行政治婚姻,再加上齐国实力强大,因而向齐国求婚,当时当政的是齐僖公(后来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父亲),便把自己的大女儿宣姜许配给了公子姬伋。
然而卫宣公看到宣姜美貌异常,便自己把儿子的妻子宣姜给娶了,另外给姬伋找了一个妻子,并且和宣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姬寿,一个叫姬朔。在《左传》中,姬伋的母亲夷姜自缢而死,原因未知,大概是失宠了原因吧,这在《东周列国志》中有演绎。夷姜死后,宣姜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储君,便和小儿子姬朔在卫宣公面前进谗言,激怒了卫宣公,再加上卫宣公“上烝下报”,人品本来就很差,此时忘了骨肉情深,因而竟然想到借刀杀人。
于是卫宣公一面让公子姬伋出使齐国,一面让强盗埋伏在卫国边界莘地(今莘县),由于当时高级出使都会打着旌旄以代表国君,因而,叮嘱盗贼只要看见举着旌旄的就予以斩杀。而宣姜的大儿子姬寿非常仁义,平常和兄长积极也交好,知道内幕,便前去告知并劝哥哥不要出使齐国。姬伋则说:“不听父命,是为不孝,人要儿子何用?天下就没有不听父命的国度”,虽然是忠厚愚孝,可是在当时孝道可是第一位,“父叫子死,不得不死”,因而明知道前去是死,依然不为所动。正如晋文公的兄长申生,明知道骊姬害他,可是为了不让老父亲晋献公伤心,不去辩解,自刎而死,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是自刎而死,类似事例还有很多,也不能说是愚孝,而是先秦时期的文化所致。
姬寿看到不能劝住兄长,便把姬伋灌醉,自己拿着旌旄假冒公子姬伋前去,结果被盗贼误杀。而姬伋醒来后追赶,看到弟弟被杀,大叫到“我才是你们要寻找的人,他有何罪被杀?要杀就杀我吧!”,于是同样被盗贼所杀。如此哀怜悲泣的结局,令所有读史书的人看到此处无不是令人惋惜,以至于太史公司马迁感叹道:这和晋公子申生不敢指明骊姬的过错相同,都是惧怕让父亲伤心,然而如此惨死,岂不令人悲戚?!
姬汲姬寿兄弟争死的故事,即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又可以看到其中人性的伟大。虽然春秋时期对礼防还不至于和宋代以后那样束缚人性,然而孔子所言“礼崩乐坏”确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之一。卫宣公“上烝下报”,为了自己的享乐竟然娶了儿子的妻子,本来就愧为人父,结果因愧疚而生恶意,竟然要取其性命,“虎毒不食子”,虽然史书没有明确指明盗贼是卫宣公所派,然而他自然知道其中缘由,并未阻拦,可知是默许的,因而卫宣公连禽兽都不如。
而姬伋和姬寿兄弟,则是真正代表“卫国多君子”,明知送死,也不逃避,反而争相替代,其宅心之仁厚,其骨肉之情深,其感情之真挚,其视死之如归,其大义之凛然,无不让人钦佩;而其命运之悲哀,结局之惨烈,无不令人扼腕!姬寿之见义勇为铮铮侠骨,姬伋之不违父命坦然面对,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绽发出日月般的光辉!
正是卫宣公,造下了孽,随之卫国开始混乱不堪。姬汲姬寿兄弟死后,宣姜的小儿子姬朔继位成为卫惠公,然而百姓不愿意,大臣们发动政变,废掉了卫惠公,另立姬伋的弟弟、夷姜的小儿子黔牟为君。卫惠公跑到齐国避难,此时当政的是齐襄公(齐桓公的哥哥),外甥挨了欺负,舅舅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出兵赶走黔牟,卫惠公复位。
按说这应该就此了结了吧?可是齐襄公也不是什么好鸟,看到百姓和大臣不支持卫惠公,为了卫惠公地位稳固,竟然想出让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宣姜的庶子公子顽“烝”宣姜!这样达成大妥协,摆平了拥立其他儿子大臣意见。后来宣姜和公子顽居然又生了三男二女,宣姜的身份变来变去,政治妥协和婚姻纽带无处不在,春秋之混乱状态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按说故事就应该打住,可是提到了齐襄公,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个著名事件,那就是齐襄公兄妹乱伦之事。相比卫宣公上烝下报,齐襄公更是臭名远扬,和自己的妹妹齐僖公的小女儿文姜私通,文姜后来嫁给鲁国的鲁桓公,奸情败露后,齐襄公指示彭生拉杀了鲁桓公,从此齐国和鲁国成了世仇,继位的文姜的儿子鲁庄公竟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毒誓。
《东周列国志》:“齐僖公二女,长宣姜,次文姜,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而鲁庄公娶的也是齐国宗室女哀姜,哀姜和鲁庄公弟弟庆父私通,更是造成鲁国“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灾难。齐国也是内乱不断,齐襄公连杀二君,结果被群臣所杀,后来他弟弟公子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才造就了春秋第一霸主!
由此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真是礼崩乐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后,各种阴谋阳谋轮番上演,唇枪舌战,两军对垒,政治交易,婚姻纽带,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种劣行恶迹道德败坏的行为都可以找到原始雏形,然而,也有不少令人感动令人敬仰的瞬间,姬汲姬寿兄弟争死就是其中之一。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些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故事之所以能代代流传,正是因为在那些与黑暗的斗争中,秉持着道义信念之所在,才更能彰显出人性伟大的光辉,因而显得更加耀眼夺目!这也正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的精髓所在!!
(待续)
2019/8/23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