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大距离跑步的人,大多经历过伤痛的苦恼。
波士顿的秋日阴雨绵绵。很喜欢作者对于阴雨天的描述,其实是在描述长跑者在阴雨天的心情。
“天空自始至终被这个地方特有的厚厚的灰色的云层紧紧遮覆,那雨磨磨蹭蹭的下了又下,好似一个优柔寡断狐疑不绝的人,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变成了一场豪雨……许多城镇遭受水灾,公路干线处处阻塞……”
波斯顿要举办的,不过是半程马拉松而已。
这次半程恰恰可以为纽约城市马拉松的全程作调整。
本来准备以常态化跑完即可,然而站上跑道竞争的本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露出锋芒来。
参加半程的人大部分是普通跑者。那些大运动量跑者是否不屑于半程了?我个人这样觉得。
“在连日的雨中凉意袭人的比赛日来了,天空中一直下着细如烟雾的小雨,耳听周围跑步者的呼吸,奔跑在道路上,真实的感受到肾上腺素流到全身每个角落。”
下着小雨比赛另有一番味道,这样的天气并不算坏,糟糕的是气温会很低或者太低。
在这种天气下身体容易出现状况,于是疼痛来了。伤痛来得很突然。
每一个运动者都经历过伤痛的困扰,为什么会受伤呢?即便平常小心翼翼的做热身,拉伸,恢复,修养等环节,仍然难以避免会受伤。
最容易受伤的是膝盖,不知道什么原因,膝盖骨会无来由的为它独特的疼痛大声呼吁。
这些年,有过好些次疼痛的经历。
最开始是第一次参加太原马拉松时,状态非常好,持续增加距离,身体心理精神各方面都配合默契,然而膝盖不干了。
有很多跑者都带伤参加马拉松,当时纠结无比。要不要继续参加呢?左思右想之后决定放弃。
马拉松年年有,只要膝盖恢复的好,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有很多。
有人跑步是为了健康,有人跑步是为了突破自己,有人跑步是为了看见自己,更多可能,当然也有人跑步是为了身体和心理配合的平衡。
我坚持跑步并参加马拉松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保证健康。
矛盾来了,受伤常常有比赛,常常有想要健康地参加比赛,能吗?
为了避免受伤,买了髌骨带,买了各种恢复训练的仪器,同时加大了热身和拉伸练习。
即便这样受伤也很难免,所有运动都带有竞技性,一上跑道总会想要有所突破。
是否所有的突破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伤害呢?
回到书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对待受伤的。
“以前也几度感到膝盖不对劲,每次都设法安抚与平息,然而这一次疼痛久久不肯离去。难道是训练的编排上出错了吗?是拉伸运动做的不够吗?是上次的半程马拉松最后跑得过于用力了吗?”
所有的疼痛都在提醒你——它需要被关注。稍作休息调养,“膝盖内侧残留些许不适,暗示疼痛的位置就在那里,但那种令人震愕的尖锐疼痛感没有了。”
这本书里写的很多,就是没有写如何对待疼痛的。可见上天对于村上春树的垂怜,所有的比赛都如期参加,这样的疼痛不过是给他提了个醒,适当注意跑量而已,这运动达人很少受到疼痛真正的困扰。
而伴随着比赛的顺利,作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也进展顺利,麻省理工学院的朗读会也成功举办。
谁说福无双至的?对于作者来说,成功总是接二连三的降临。这是否与他坚持跑步的耐力韧性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关呢?
他跑步三个目标依次是:一坚持跑到终点,二中途不停下来步行,三享受比赛。
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疼痛,又巧妙的摆脱了疲惫不堪,奔跑时就会生出“还想继续跑下去”的心情。
哦,还想继续跑下去。
这是一句多么美妙的语言。
“尽管状态不错,不安还是不肯遁去眼前一闪而过的阴影,真的烟消雾散了吗?”
“我凝神注目,试着窥视身体内部,企图看清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是什么状态,如同我们好似迷宫的意识,身体也是一个迷宫,处处是黑暗,处处是死角,处处有着无言的启示,处处有二义性在等候着我们。”
……
凝视自己,尝试摸清自己身体迷宫的每一处。如何凝视呢?“想象”。
想象自己参加全程时的情境,越过了几座桥,穿过了几条街,接近终点时的心情,跑完之后享受美食的心态……
哦,这是和自己的心理产生链接。
比赛真的能想象吗?如果准备的足够充分,如果经验足够丰富,所有的活动都可以预演,尤其是激活自己内在的肾上腺素。
是否想过和自己的心理产生链接呢?是否给自己的身体部位做过安抚呢?是否静静的凝视自己回归自己呢?
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更多的凝视自己的内在,之后从如迷宫一样的身体中发现一条通畅的道路。
这是避免受伤的秘诀吗?我想,可以一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