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我们身边能见到的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以及新型轨道交通的磁悬浮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亚迪云轨了解一下,虽然目前只在银川投入使用,但已签约十多个城市。
一、第一条商业铁路
世界上第一条商业铁路1825年诞生在英国,这个首先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876年悄悄地在中国修起了铁路。为了瞒过当时官员的眼睛,他们谎称是要修建一条马路,等到路基铺筑完成后就开始铺轨,表面上仍说是修筑一条寻常马路。
在英国进行访问的李鸿章一开始英国人是为了在上海租界到吴淞口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解决黄浦江岸边装卸货物不便的问题。但在当时的清朝统治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慈禧老佛爷到了1876年的7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清政府很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清政府全资购入铁路及其车站,迫于财政压力分三期付款,在第三次付清款项后,就立即拆掉了铁轨和火车站,可见当时的人们视野多么狭隘。
二、建国方略,百年构想
1895年是耻辱的一年,日清战争中,清朝大败。在这个大背景下,洋务运动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铁路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怀为督办,同时在上海设立事务所。总公司因兼办淞沪铁路,不久便移总公司于上海。好景不长,1932年1月28日中国军队在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过程中,淞沪铁路全线毁坏严重。
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站与此同时孙逸仙的建国方略中除了建设三个大港外,还提及要建设16万公里铁路,连通全国,并且提出高原铁路应在全国铁路修见完成后,国力大提升之后才能动工。孙逸仙看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然而,中国有如此优越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而当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入兴旺发达的时候,却为什么反而落伍了呢?他坚信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并闭关数月写成建国方略。
孙逸仙和夫人这个计划主要是开发中国的交通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铁路运输体系。它包括: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创立客货列车制造厂。中央铁路系统,拟以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为终点站,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兴建24条铁路线,全长约16600英里,其效益范围覆盖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使之成为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铁路中长期规划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铁路网要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淞沪铁路修复完毕就继续办理市郊旅客运输。直到1962年淞沪铁路客货列车对闸北、虹口市区平交道口人车通行干扰较大,经市有关部门与铁路局议定,淞沪支线旅客列车于1963年初全部停驶。小编在官方网站查询得知截至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提前实现原规划目标。虽然离中山先生的构想还有距离,但是毕竟是个构想。中山先生奔波多年,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制约,他始终没有修建一公里的铁路。
国家铁路局官网数据根据新中国的这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届时真正实现伟人的百年构想。
中山建国方略图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的孙中山周游世界,既有强烈的爱国心,又好学深思,满脑子理想。根据他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考察,他认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而欲“货畅其流”,修铁路乃第一要务。因此他在与袁公密谈时,提出这样的方案:他愿专任修铁路之责,保证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请袁在同一时期训练精兵百万以强中国。据说,当时袁世凯一听,高兴得站起来大呼“孙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也回报一声“大总统万岁”。
孙文和袁项城注:此文章为 每日一弹Hot 原创,特此声明!
图文整理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