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稻米

作者: 大莲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16:24 被阅读69次

記得地理老師講過,地球是圓的。我不相信,從村里到街上,從街上到台城,大路基本上是平直的,就算有幾段上坡下坡路段,也感覺不到有圓的概念。

漸漸長大,逢春秋两造農忙搶挿、搶收季節,學校組織我們到烽火角部隊所在地一一北灣圍勞動,我們搭乘部隊軍車,駛入叉路口、冲旁村、月明村、旗壇五福村,再往前不遠就是一望無際的大田洋,當回頭一看,剛才途經的村庄,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好神奇哦!我開始相信地球是圓的。

我相信地球是圓的,是從北灣圍開始。在這之前,我們每年都從親戚處分享到北灣圍的豐收成果,例如禾蟲、扁蟹、曹魚、白蝦黃蝦等稻田魚獲。尤其是扁蟹,幾位表叔輪流送來我家,每次送來都不是小家子的一斤兩斤,而是用竹籮裝一、二十斤啊!我喜歡食扁蟹,每次都幫阿仁折掉蟹爪蟹螯,打開蟹蓋,把蟹黃挖出來回放蟹身上,爺爺調上蒜末、紫素、豆豉等鋪在扁蟹上,蒸熟出來的扁蟹紅噹噹,香氣四溢,令人食指大動。未吃完的扁蟹,折掉蟹爪蟹螯后用鹽醃著,第二、三天蒸煮出來,比吃咸蛋黃還鮮香呢。

那個年代已遠去,往后歲月沒有吃過這麼甘香美味的扁蟹,慶幸還保留下味蕾的記憶。

北灣圍除了這些隨海潮水"天送來"的魚蝦蟹特產外,還有一種叫"大糯"的稻米,最令家鄉人閒聊時眉飛色舞,津津樂道。月明村姨婆每年都會給我家送來一两斗這種大糯稻米。這不是一般的糯米,是浪圍深水田種出來的高脚大糯,米粒圓厚、純正、香糯,我阿仁(祖母)捨不得隨便當米飯煮着來吃,定會留作逢年過節,做一種家鄉叫"甜糍乸"的超級煎堆。做這"甜糍乸"還特別講究,甜糍做到快收口的一刻,用嘴巴貼着,深深地吸一口氣,用力慢慢吹入,趕緊收口,一個個小氣球式的"甜糍乸"就這樣做出來了。用大鑊油炸熟,專門用來敬拜菩薩及列祖列宗,待到香枝元寶燒盡熄滅後,祖先放下筷子,才輪到我們品嚐。

稻禾本科植物,是养育我們的糧食,例如小麥、大麥、玉米、燕麥、小米、黒麥及各種稻米。廣海地區絕大多數農田都是種植水稻的,尤其城北的鄉村,多數水田在北灣圍附近,緊靠三夾海河淡水澆灌。沒築烽火角水閘之前,春秋雙造,一年多遇數次台風、潮汐,幾乎是汪洋一片。慶幸這方水土地靈,家鄉祖先养育出人杰,最早就實施了咸淡水種稻,深水浪圍種植高脚稻,比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師的實驗田,還提前了一個多世紀。不是我吹,有廣海活字典之稱的伍長然叔如是說。

近見報導,有咸水種植稻米,有可以乘涼近2公尺高水稻。人們一定感覚很新奇,但吾鄉台山廣海,北灣圍早在1938年前,南塘村民早已種植咸圍水稻了,稻谷呌金剛雪 ,每粒谷有一針長,象大麥一様,米粗無味 只適合養鴨,無法在竹坭磨退殼,不久農民放棄,每年只種一造,早造便提早下晚造谷種。等秧苖長到近2英呎高才挿秧,夏季挿秧,呌禾仔  因為水深,否則浸死秧苗, 晚造禾 要等到晚造才楊花結穗。                                                談到近2米高水稻。我見過禾稈草,那是1952年, 在廣州市一個《華南土特產物資交流展覽會》上見過。廣州市在戰後三年,解放後三年,整個華南 百廢待興 ,海外被封鎖禁運,如何展興工農牧漁林 ,改善民生,於是在廣州市組識一個規模宏大,名喚" 華南土特產物資交流展覽會", 地點就是現在(文化公園)。 搜集了廣東全省各地士特產參與展出,當然也可談買賣 ,吾鄉廣海咸魚也有展出,海南島將一棵50多公尺高樹運來展出 ,把樹鋸開幾十叚),華南水稻,各種粘米、 糯谷 琳琅滿目,其中便有一把禾稈草  房門這麼長,說是生長產自於廣東,西江流域兩岸深水地方。 實在中國地大,物種豐富多樣,只是無人去發掘,發展,而至湮沒。

原來稻田下乘涼不是一句戲言,下次見到两米高的稻禾,千萬不要說是甘蔗啊。

两米高的稻禾,我真沒見過,反而約一尺高的稻禾有見過一次。那年到恩平縣橫陂公社參觀,所聽到他們介紹的"抓革命"則頭頭是道,但走到稻田邊眼見的"促生產",却不敢恭維,田里即將收割的稻禾,"狗過都唔奌肚臍",大家背地里竊竊私語。比我洋渡村的稻禾還差一節。

記得我看過一本少兒讀本,抬頭第一句就問:你是如何描述家鄉的自然景觀?這一題目,容我想一想:我家鄉有深山、樹林、石頭、沙土、水庫、溪流、田園、城鎮、郊區、村莊、瓦窑、海洋、海邊⋯⋯我回答得比別人更多,我家鄉有別于其他家鄉的地方是魚米之鄉,城北則重米,城西則重魚,這是廣海的西北两翅膀,歷年成就了家鄉為富遮之地。

本人出生在農村,曾經當過两年多的生產隊倉管員,雖說廿歲多離開鄉村,但內心深處從沒有離開過那片養育我的土地和溪流。經歷中有過十多次到烽火角解放軍部隊支援農忙挿田、搶收搶割,對北灣圍一帶的了解,只是如蜻蜒點水之膚淺,而對城西的了解就大不相同,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所耳聞目睹的事。

廣海城西片,如我的出生地洋渡村,大多數農田都是緊靠山腳下,土地沙多泥少且瘦脊淺水,屬文田區。

從我記事起,最早與稻田接觸的時候,是我三叔孭着我在門口堂前田洋中睇秧苗趕雀仔。開春前育秧苗,大大的田洋仍躺著曬白,只有零零丁丁幾塊嫰綠的秧苗,任憑四周圍都挿上各式各樣的稻草人,還不停敲打着銅鑼,也阻止不了麻雀仔們成群成隊來光顧。

我两歲左右能行走自如,就成了我三叔的跟屁蟲。秋收後漸入冬天,門口堂稻田曬白,大片空地成了孩子們的玩樂天地,"打紙球""走大路",在浪䇢堆旁壘禾坯烤蕃薯,捉浪䇢蟲、烣浪䇢蟲⋯⋯開始讀團村小學,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們,抄近路經田洋行田埂,每天上學、回家,來來回回跑四次。我與大地特別有緣份,總有機會與她親密接觸,所以摔倒濕鞋濕脚是經常發生的事。

由於天天在田洋里穿梭,我發覺村里門口堂田洋,幾乎每嶺田田頭或田尾都打造有糞缸。五十年代起,生產隊組織社員到南灣水產部門,或碼頭基漁船船倉,把賣不出去的雜魚仔、娘蟹、瀨尿蝦等海產品,全部擔回漚缸做肥料,廣海收購站也是我村里的關係戶,賣不出去的過時魚雜(家鄉話"勞糟")都歸我村所有。還有廣海城、南灣城中各家各戶的"夜來香",以及养豬养狗人家堆積的"米田共",大多數經我村叔伯嬸母肩挑回來倒進糞缸漚肥、施肥下田。即使是這樣,排除台風肆虐、各種蟲害侵襲,能保證有畝產500斤稻谷收成,謝天謝地,已經算是豐收年景了。相比之下,城北古隆、樂家、南塘、雙龍、月明、山背等大耕戶的農田,在同一片藍天下,畝產起碼超過800斤以上。

在那"人有多大膽  地有多高產"的放衛星年代,竟然有人放出"畝產萬斤"火箭炮。據參覌現場回來的人說,那塊禾田確實種了密密麻麻的稻禾,只不過是預先從別的田里,把禾坯移來堆積在一起,等待現場開會,收割、脫粒、過磅而完成。我們村里人不儍,就算把一綑綑稻禾拼在一畝田里,也弄不出"畝產萬斤"。

無論如何,任何政府都會重視大的產糧戶。每造交納公糧時,廣海糧管所從領導到職員,也對城北大產糧戶網開一面,直接派車到他們的村里收繳公糧。我們村是"小佃農",沒有這種待遇,要鄉親們親自肩挑送糧入倉呢!我們小小年紀,就要幫大人的忙,挑起两半籮稻谷送到糧倉里去。經濟最困難那一年台風前夕送糧,整個街道上熱浪滾滾,街上各部門用冬瓜煲蓮葉湯,一字排開十多檔,算是慰勞農民兄弟交公糧吧。還有一次秋收后交余糧,十字街頭又另一番景象,不少人家擺開攤檔,一大堆、一大堆煮熟豬螺(花螺)擺賣,交完余糧后,花5分錢就可以吃一大堆豬螺點辣椒醬了。回家后高興地告訴我爺爺,他只冷冷的說:"你不怕流青口水嗎"?哦!后來才知道,說是有一年廣海海門豬螺泛濫,放支竹篙下海,豬螺便貼滿一竹子,人們就利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撈到豬螺。但吃過一造豬螺盛宴后,身體虛弱之人,體質下了"檔"次入了"寒",買多多北芪防當、當歸元肉、附子干薑都䃼不回來呀。

勾勾指頭,當年參與過生產隊交公糧、余糧的人,都是六十又幾以上歲數的老者了。

有必要科普一下:公糧,即是田地稅,每年按定量上繳國庫;余糧,按上級政策分配社員定量口糧后,剩餘下來的糧食,要全部上繳國庫,政府按牌價收購,折算金額返還生產隊,這就叫余糧。

農村生產隊向國家繳納公糧是死任務,如果碰上台風旱澇蟲害歉收,只能減少分配給村里大人小孩的口糧,務必要保證向國家繳納公糧,如果瞞報或私分,是要坐牢的。我們大團村鄉時期的鄉長九叔,只因為日夜開工,吃多幾餐夜宵,三反五反時受到批斗,回家自殺身亡。我母親當時是大隊長,上台城開會前,吩咐社員浸谷種,回來後才發覺沒有人把谷種抬上來,導致全部壞掉。因此事牽連,我母親被開除黨籍處理。慶幸文革后期有貴人作證才得以平反,九叔却永遠沒有這個機會!

老實說,在那個年代,除了吃過大鑊飯那幾餐飽飯外,幾乎都是半飽半飢捱日子。我做倉管員時,每年春節前后,鄉親們便圍着我借糧,連我從糧倉放谷種那個墻角老鼠洞里挖出來的幾斤稻谷,幾個嬸母都爭搶着要借。每次想起都想哭。幸好,我村子只徵收500畝水田的公糧,還有1500畝山林、山邊旱地不用徵糧,老天有眼,鄉親們得以喘息一下,大種套種間種蕃薯、木薯、花生、紅豆、綠豆、黃豆、眉豆、芝麻等等,經濟困難那幾年,數我大隊三條自然村蕃薯雜糧最多,總算保住全大隊大人小孩的性命不至餓死。

捱過飢餓的人們心水特別清,他們會在意某片稻田,某個谷堆打脫出來的稻谷會更出色,便着意提出要求領回這些稻谷作口糧。正常情況下,一擔(100市斤)稻谷碾成米有70市斤左右,視乎稻谷成色是否飽滿純淨為正比;一斤米煮成熟飯約2斤4両(大鑊飯中期是憑這定律領飯的);有時想調整口味,到奇石村以大米換米粉也是用這公式折算的;一斤花生肉壓榨成油,大約為三両左右,珍珠花生含油量相對較少,一斤約得二両八。這些基本公式,在精打細算的艱難時期,作為農村人,是最起碼要掌握的。

正所謂近廚得食。大隊關塘村東就有間公社農科所,一些先進的科學種田方法,以最快速度在我大隊各生產隊實驗和實施。如收獲摘除花生后的花生藤,斬碎后回田,利用其根瘤菌對稻田有催化作用。又如種玉米、高梁,在太陽未出來前通過人工授花粉,會大大提高產量。在農科所指導下,我們曾利用旱地種淮山薯。那時人們只顧飽肚,何來心思講究養生?收獲時見產量較低,第二年就淘汰了。

在不景氣的大環境時期,家家戶戶都生活在均貧窮困之中,但我們每天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正是現代人養生保健夢寐以求的有機產品。每造新割稻谷,經土磨磨谷、石碓樁米,播干淨米糠后的俗稱"两頭尖"的新米,煮出來的米飯,那種香味鮮味、圓潤軟綿,添一小匙豬油,灑幾滴自家燒制的魚露(家鄉叫咸水)撈匀,隨着熱騰騰散發出來的普通農家家常米飯混合香味,神仙也站不穩,相信歷代帝王也未必有如此高級的享受。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兜兜轉轉,人們追求的基本生活所需,又回到了原點。現在耕田不用向國家交納公糧余糧,而且每畝補助人民幣200大元,及其他補助費,但鄉親們却不愿耕田,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賺錢后再請外省人來耕種。

我也迷茫了,像獨自困在茫茫田野的北灣圍,完全失去方向感,已經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洋渡村的稻田

家鄉的稻米

秧苗、開春辦田

家鄉的稻米

插得整齊的禾田

家鄉的稻米

孭仔石山下的禾田

家鄉的稻米

村子后群山環繞

家鄉的稻米

金色的稻田

家鄉的稻米

美麗的田野

家鄉的稻米

豐收在望

家鄉的稻米

村里用上拖拉機收割了,鐮刀、禾束該送進農業博物館了。

家鄉的稻米

祖訓:"逢衝則止,逐水而居"

家鄉的稻米

靑山下的村莊

家鄉的稻米

面朝大海四季花開

家鄉的稻米

村宴前夕

家鄉的稻米

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猜猜是哪一個神仙)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宴清都.思源(彭天演先生)

造福三都府。青山下,水隨人意流去。終年滋潤,良田萬頃,稻粱饒裕。全凭這座陂頭,養育着、千家萬戶。眼見得,竹木輕煙,堯天樂土洋渡。

需時閘澉盈渠,分流入海,魚米豐富。平湖戲泳,沿河濯洗,勝和春住。先民擇居於此,大智慧,師承禹祖。築壩堤,不避辛苦,恩存萬古。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看看你家在哪裡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美麗的家鄉一角(梅雅寧拍攝)

家鄉的稻米

綠野仙境(梅雅寧拍攝)

家鄉的稻米

大自然調色板(梅雅寧拍攝)

家鄉的稻米

海龍灣美景(梅雅寧拍攝)

家鄉的稻米

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梅雅寧拍攝)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沉甸甸的稻穂(來自綱路)

家鄉的稻米

金子般的稻谷(來自綱路)

家鄉的稻米

稻浪滾滾(圖片來自綱路)

家鄉的稻米

畝產千斤以上(圖片來自綱路)

家鄉的稻米

袁隆平大師两米多高的稻禾(图片來自綱路)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晨曦

家鄉的稻米 家鄉的稻米

相关文章

  • 家鄉的稻米

    記得地理老師講過,地球是圓的。我不相信,從村里到街上,從街上到台城,大路基本上是平直的,就算有幾段上坡下坡路段,也...

  • 家鄉

    《家鄉》 詩/長松 . 火燒雲 燃燒的 是遠方 . 遠方的人 思念的是遠方的 家鄉 . 內在的光芒 猶如 夜晚的星...

  • 家   鄉

    我的家乡位於陕西省渭南市渭北平原的固市镇南师村。这里地理环境优美,人杰地灵,风水宝地。人们善良淳朴,尊老爱...

  • 家鄉

    一個重慶人的我在重慶反爾像外地人,回到重慶一片茫然,特別是重慶的路,開著車行駛在重慶市區內心忐忑不安,一...

  • 兩首唐詩,梅花香裏思故鄉

    很多人都曾背井離鄉,在異國他鄉思念故鄉,想念家人、家鄉風物、家中草木、器物。 思鄉是美麗的情思,思鄉的詩往往美麗動...

  • 家鄉的味道

    久离家乡的人,心里都会愈发敏感,哪怕是一阵风声,都会在他心里起些波澜。尤是在吃这方面。哪怕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若有...

  • 家鄉的味道

    丙申元宵節回到家鄉。大紅的春聯、燈籠,滿地炮皮飄灑而就的“紅地毯”;敬畏自然、祈冀豐收的香塔;左鄰右舍的“老年院落...

  • 家鄉本色

    廣海人把漲潮叫水大,把退潮叫水干,某日,日潮或夜潮⋯⋯ 離開家鄉几十年,已經把什麼初一十五...

  • 思鄉曲

    遠離家鄉的游子滿腹思鄉愁 時時夢見故鄉醒來淚水流 當高遠望故鄉開闊望不到頭 遙相望的故鄉年暮親的俊髹 遠處青山依依...

  • 家鄉的年味

    轉眼又到臘月了,每年這個時候,我總是思考如何准備年貨過大年,雖然吃得不多,但還是聚精會神地把以往過年的習俗,像電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鄉的稻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sa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