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孩子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一句夸奖:你真聪明!这句话,像一颗甜蜜的糖,吃的孩子洋洋自得,家长也心生欢喜。可是,糖吃多了可真的会坏牙哦。
这个热词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是成本最低的一句夸奖。何为成本低?因为聪明和漂亮一样,是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就能为自己赢来夸赞的一种天生优势。比如懂事,勤劳,认真,这都是需要有一定良好表现才可以得到的认可,而聪明不需要。当然这是抽丝剥茧之后的一种复杂化解释。孩子的思维是直线性的,自然不会想这么多。但是中国家长对聪明一词的滥用,很容易把孩子带入骄傲自大的误区。
你特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
小的时候,对于班上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经常会这么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以你的聪明才智,搞定学习没有问题。再深一步的挖掘,就是学习主要是一件拼智力的事。至于勤奋,自律,耐力等因素都是无足轻重的。聪明就是孙悟空手里的那根金箍棒,兵器在手,任来者是何方神圣亦不足为惧。
我有一个朋友,资质一般,勤奋异常。然而她的妹妹脑子灵活,却从来不爱学习。于是,从小她父母就经常这样说妹妹:你只要拿出你姐姐一半的努力就能比她学习好的多。你这么聪明,稍微努力一下就行了啊!久而久之,妹妹不仅没有因为成绩不如姐姐而有一丝自卑,反而怀了满满的自信。她经常会很得意的说姐姐:"要是我好好学习啊,肯定考的比你好。你那么笨都能考第一呢。"朋友说,她时常在这样的阴影中倍感压力,于是只能努力读书。后来,结果毫无悬念了,笨姐姐读博了,聪明妹妹勉强上了中专。
世人偏爱于逆袭的桥段。某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突然发奋图强就在最后三个月,挑灯夜读通宵达旦然后考试突出重围,直接冲击进了重点。真的会吗?这样美妙的情节恐怕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臆想里。事实上,从来没什么逆袭。别人眼中逆袭的黑马,都是伪装的智者。都是默默潜心修炼,积蓄力量,等待厚积薄发的精英。不是在别人奔跑时瞎溜达,然后幡然醒悟就奋起直追勇夺冠军的神话。只是大家夸张的只关注了他崛起的部分,而忽略掉了他漫长的努力。光环下的阴影,总是被遗忘的。
你挺聪明,什么都会,就是太粗心!
这句话的变形句式有很多,主要适用于考试后。它像一块万能补丁,能掩盖一切错误。无论大考小考,大题小题,粗心马虎就是一切丢分的根源。因为聪明如你,什么都会啊。真是这样吗?
小学期末考试后,我正好碰到了以前带过的一个孩子。我问他,期末考的怎么样啊?他很有自信的说,不错!我说,多少分啊?他说语文92,数学83,英语90。我忍住了没笑,问:数学才八十多就算不错啊?然后他很认真的拿出卷子给我看:老师你看,这题很简单的我都会。我一看,算式题错了好几个,还有填加减符号的题也写错了俩。他忙给我解释道:这个我少算了个2,这个我没看清题。。。他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每次考试也都是这样马马虎虎的。而家长和老师们多少年来也还是那句话,都是因为马虎。
考试,考察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会,而写不对,就是学习能力差的表现。不能认真的阅读题目,不能仔细的思考,不能按时完成考试,都是能力不达标的表现。或者说,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表现。这些细小的毛病不改正,以后会制约他更大的进步。家长和老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盲目的找理由开脱。
聪明,的确是优势。但是在优势创造出实际价值之前,他只是一个好听点的形容词而已。美国人克里斯托弗·兰根,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他的智商有195,爱因斯坦才不过150而已。可是他的一生却碌碌无为,现在只是一名保镖。因为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聪明并不是成功成才的决定性条件。勤奋,认真,坚持这些远比聪明重要的多!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主张不抹杀孩子优点的,过分的谦虚不必要。但是也要正视孩子的缺点,不要放大聪明的作用。聪明,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比聪明更高明的是,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