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老师

作者: 我你_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00:15 被阅读4次

    2019年1月8日,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老师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回想采访中的数次泪流满面,我深深地感恩岁月,让我有幸遇见有赤子情怀的黄大年,有幸遇见甘于奉献的黄老师,有幸遇见至诚报国的黄教授。像澎湃的浪花,像燃泪的红烛,像永恒的星光,他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献祭了这片热土,留下无尽期冀和怀想,也点燃了不灭信仰和希望……

    ——新华社记者 周立权”

    澎湃的浪花

      ——我是何其有幸地遇见,遇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黄大年。他就像澎湃的浪花,时刻向大海奔腾着沸涌。

    从大山深处走出衣衫破旧的男孩,他那份不屈不甘的坚持与拼争,让人动容。

      黄大年195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后随父母下放到偏僻的山村,他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有着深切的渴望。高中时,他又随父母辗转来到现今的广西贵港市,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贵港中学读书,开始了寄读生活。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由于他反应机敏,学习成绩优秀,被挑选为物探操作员,首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

      “那时工作充满风险,为采集数据,进行有人机操作,有的同事还牺牲了生命。我额头上的疤痕就是那时留下的。”生前黄大年曾回首年少的经历,感慨万千。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得知这个喜讯时,距离开考仅剩下3个月的时间。他开始拼命读书、复习。那时,黄大年没有了昼夜的概念,忙碌、疲惫是唯一的内容。白天翻山越岭忙勘探,晚上点灯熬夜拼高考。

      高考前一天,黄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赶到数十公里外的广西容县考场。黄大年被分配在外来社会人员考场,在30多人中,18岁的黄大年是年龄最小的考生。考题很难,考到最后一科时,剩下不到10个人。

      监考的是一位白发苍苍戴着深度眼镜很清瘦的老师。他经常走到黄大年身边,默默地看他答卷。考完试后,他握着黄大年的手说,你一定是整个考场最好的考生。

      果不其然,黄大年以这个考场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以超出录取分80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成绩公布后,我特意去找那位老师,他见到我后,热泪盈眶,眼神中闪烁着希望,让我备受鼓舞。”黄大年曾对学生讲。

      梁启超曾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些在黄大年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开启大学生活,黄大年刻苦拼博,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采访中,我们看到一张泛黄的毕业赠言照片,上面黄大年工整地写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下面签的日期为1982年1月15日。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轻时期的黄大年,早早就有了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不能不让人钦佩。

      我还有幸见到了黄大年1988年被批准入党的志愿书,志愿书最后一段很动情: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黄大年那时就想做一朵奔腾的浪花,心向大海。

      以只争朝夕的信念,时刻澎湃的黄大年,1992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英国4年苦学,让黄大年听到了世界地球物理科学最前端的声音。回国半年后,他再次被派往英国深造。

      1996年,黄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黄大年信守诺言立即回到母校。随后,他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此项研究,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领域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朵来自华夏大地的小小浪花,在大洋彼岸不断地吸纳着力量,而心却时刻牵念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在国外,他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林君对我们说。

      我们在采访中一遍遍地追问:黄老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这一生,值吗?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大年很苦,但我们认为他回国后是幸福的。就像一朵浪花,不管有多曲折,汇入了大海,融入了潮流,终将改变历史的潮汐,而那之中,留下了他的印迹。

      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如果说无怨无悔地飞过是一种幸运,那么做一朵澎湃的浪花,时刻向大海奔腾着沸涌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燃泪的红烛

      ——我是何其有幸地遇见,遇见“愿将此身长许国”的黄大年。他就像燃泪的红烛,甘于奉献至诚为国。

      经过不懈的打拼,黄大年在英伦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虽然事业顺风顺水,但父母相继离世,他都无法在身边尽孝,这让黄大年遗恨终生。

      2004年3月,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外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

      在1000多米的海底深处,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黄大年从早到晚记录着仪表上的各类数据,进行着数据的分析与校验。一天,外方舰长突然找到他,说他的父亲从中国辗转打来了电话。

      “大年,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电话那端,父亲的声音很缓慢,也很虚弱。

      “爸爸,您怎么了?不会有事的,我正在从事一项特殊研究,等我回去,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黄大年心急如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理解你的处境。爸爸希望你记住我给你讲过的那些故事、那些人,无论怎样,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要记住,你是有祖国的人!”

      黄大年心里很清楚,爸爸等不了多久了。可是,试验正处于关键阶段,一旦放弃,就再没有机会了。

      黄大年心情复杂至极,嘴唇都咬出了血。

      外方舰长听说了情况,特意找到黄大年:“我们可以破例上浮,送你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但是你所从事的实验计划不得不中断。”

      有一瞬间,黄大年几乎要放弃了。可是,父亲的叮嘱回响在耳边,逼着他痛苦地说服自己:“我得留下来,学成了技术,总有一天是要回去的,祖国需要这项技术。”

      黄大年看向舰长,默默摇了摇头。舰长为之动容,愣愣地看了他半晌,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了。

      黄大年把自己关进黑暗的大海下,头埋在被子里,放声痛哭。离家这么多年,孝敬父亲的日子太少了。父亲,请原谅您不孝的儿子吧!

      再次回到陆地,已是半月有余,父亲早已入土为安。在父亲的坟前,万分自责的黄大年长跪不起,泪水涌流。

      一边是弥留的父亲,一边是祖国的需要。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黄大年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谁又能读懂他心海中撕心裂肺的巨痛。

      一朝蓄下潇潇泪,流罢千年亦枉然。

      两年后,同样的试验又从潜艇搬上飞机,黄大年又在忙碌。母亲突然病危,他又没能看上母亲最后一眼。母亲在电话里说了同样的话:大年啊,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

      黄大年涕泪长流,惟有遥望故土,恳请母亲的宽恕。

      此时的黄大年深深理解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句话,唯向苍穹泪空流。

      就这样步履维艰中,黄大年凭借惨痛的付出以及出色的才智,成为由牛津、剑桥优秀人员组成团队的带头人,取得了多个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顶级科学家,成为这个领域的探路者和引领者。

      此时,黄大年一家在剑桥大学附近拥有了带花园的别墅,学医的妻子成立了两家诊所,女儿学业有成,一家人生活安逸富足。

      但是在祖国的召唤下,黄大年毅然说服家人、辞去职务决定回国。妻子张燕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诊所时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黄大年曾说。

      最难舍的是和他亲手组建的科研团队告别,大家都希望黄大年留下来。“别走了,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成就。”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伦敦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就这样,黄大年飞回了祖国怀抱。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黄大年生前接受采访时平静地说。

      回国后,黄大年立刻成了母校吉林大学特聘专家,并被选为深部探测首席科学家。直至黄大年去世,一张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仍挂在他办公桌对面的位置。“我每天都能看到国家领导人鼓励和关注的目光,激励我们为国家实现强国梦想拼尽全力。”黄大年曾说。

      国家的关心和鼓励,让黄大年又信心倍增,带领团队研发攻克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国外同行也惊叹,中国进入了“深地时代”。

      回想一路艰辛,黄大年淡然地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他曾说,要在吉林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

      “我是带着梦想回来的,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归宿。”

      与黄大年有过接触的人以及学生和老师,都说他就像红烛,不断地在燃尽自己,却给周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赤胆忠心兴邦梦,蜡炬成灰泪始干。

    永恒的星光

      ——我是何其有幸地遇见,遇见“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黄大年。他就像永恒的星光,用无悔的执着闪亮苍穹。

      惜时如命的黄大年,真的拼了。他说:“我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于是就有“拼命黄郎”的绰号。

      他对科研要求几近苛刻,采访中学生们告诉我,黄老师脾气很大。

      与对科研的“严”相比,黄大年却是学生们眼中的“慈父”。“作为老师,不能亏待孩子,不能耽误人才。”

      黄大年用父亲般的爱呵护着学生。2010年黄大年接受了吉林大学首个本科“李四光试验班”班主任的职务。他用个人的科研经费出资给全班24名学生人手配备了一台电脑。“要让孩子们了解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必须配好装备。”这是黄大年所一直坚持的。

      夏天,他让爱人给学生们煮绿豆汤;雾霾天,他给同学们准备口罩;科研平台位于顶楼,冬冷夏热,他给每个房间配备电风扇和电暖气;学生丢了钱包,他给掏生活费;学生母亲罹患疾病,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提供经济援助,帮忙联系医生……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时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黄大年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吃烤玉米充饥也是他的常态。

      吉林大学仪电学院副教授刘杰回忆,黄老师经常没时间吃饭,用咖啡“顶”着去开会。研究生周雪说:“黄老师让我们不要熬夜,但他却经常熬通宵。一次过节大家包饺子,我们拍照片发给他,他说在机场一天都没吃饭了,看着饺子好馋……”

      “黄老师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出差,几乎成了‘空中飞人’,他总是赶夜里最后一班飞机,他要把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处理问题。”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说。

      2016年11月28日晚,北京飞成都最晚的航班上,黄大年昏厥在飞机上。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检查时发现,他死死地抱着怀中的电脑。黄大年醒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护理者说:“如果我不行了,请把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黄大年稍有好转,就将一大把速效救心丸塞进口中,逃离了医院。“这个会很重要,我必须得去。”

      王郁涵告诉我,此前黄老师曾多次昏倒在办公室,每次都是用速效救心丸救急。这只有他身边的几个人知道,他曾严厉地告诉他们不许对外人说。

      12月4日,黄大年被逼着做了检查。随后他又急着赶去北京出差。正是这次检查,确诊黄大年患有胆管癌,情况危重,他的弟弟和妹妹闻讯从远方赶来。

      12月13日20时,距离手术还有16个小时。黄大年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段文字:“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很难说哪个最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他还提醒职场拼搏的人们,事业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样重要,但健康最重要。同时,他也向一直顾不上的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手术后,黄大年病情不断反复。学生们排好班轮流来护理他。

      在病房里,手握着笔,被病痛折磨得万分憔悴的他,仍在认真给学生讲题的照片,打湿了我的双眼。

      2017年元旦,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身上插满了管子的黄大年很激动。他用吵哑的声音鼓励学生:我们马上就要有用武之地了……

      1月4日,黄大年内脏大出血,情况危急,必须送抢救室手术。老师和同学们闻讯,蜂拥而至。在推出病房前,黄大年的妹妹黄玲和王郁涵被医生叫了过去,让她们告诉学生,千万不要哭,谁也不许往老师身上扑。一定要给老师留一条通道,手术一点时间也不能耽搁。

      当黄老师被从病房推出时,30多人自觉地手拉手站成两排,中间留下一个宽敞的通道,很多人悲情难抑,泪如泉涌。惨白的灯下却万分静默,他们在祈祷,希望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能度过此劫。

      黄大年被推进抢救室后,远在英国的女儿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外孙黄大年早给起好了名字:春伦。长春的春,伦敦的伦。以纪念让他无限眷恋的两个城市。

      黄大年的女儿立刻拍了一张小春伦的照片发给姑姑黄玲。

      黄玲拿着手机冲进手术后的重症监护室,举到哥哥眼前。而此刻只有窗外绝情的风在呜咽,黄大年已失去了意识。

      人生长恨水长东,泪飞顿作倾盆雨。

      8日,1月,2017年。

      带着无限的眷恋,带着无限的不舍,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

      黄大年的女儿黄潇后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在我的婚礼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是我第一次跳舞,也是最后一次。我好恨!

      一位学生事后发文说:当送走了所有的宾朋,我们这些学生齐刷刷地跪在老师面前,看着可亲可敬的老师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终于可以嚎啕大哭了。每个人都不肯走,都要留下来陪老师最后一程。

      黄老师真的走了。

      黄玲和王郁涵到他长春南湖边的家中整理遗物。当王郁涵打开黄大年床头的三个抽屉时,满满的竟都是药,有治胃的、有治肝的,花花绿绿、五颜六色。

      “我当时呆立住了,心里立刻全都变成了恨,他竟这样不爱惜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决堤的泪水。” 王郁涵接受采访时深深地埋下头,失声痛哭。

      1月13日,吉林省长春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黄大年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一面鲜红的党旗盖在这位海归赤子身上。

      为什么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黄大年短暂的生命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瞬间消失于茫茫的宇宙,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未来,凄美得像童话。而他的精神,就像苍穹中永恒的星光,指引人们走进那无尽的期冀和梦想。

      黄老师你知道吗?你的离去让老师和学生们泪飞如雨,纷纷发悼文:

      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抬头望向地质宫5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深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灯光,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

      老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不再有无休止的加班,不再有没有期限的劳累……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啊,我愿意用我生命中的十年、二十年乃至后半生换回你……

      做你的学生真的很幸福,若有来生,我们还做你的学生……

      望断缥缈孤鸿影,明月何时照君还。

      黄老师,你不会知道了。你离去后,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被中国科协、科技部追授“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黄老师生前淡泊名利,这些也应非你所愿。但你是这个时代的风骨,党和人民理应给你这样的尊崇。

      黄老师,你应感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你的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你学习。

      君在九泉应笑慰,神州大地永铭传。

      看,此刻,有星光在耀天,有红烛在照地,有浪花在潜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大年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as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