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拖延症

1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绝对虐心的问题,绝对常问常新,绝对层出不穷,心理学上的绝对大课题。
因为:
拖拉,不仅仅孩子,很多大人一样。
然而孩子去买冰激凌为什么不拖拉?为什么看电视不拖拉?
为什么成人拿起手机刷抖音不拖拉?一想起搞论文,就开始拖拉?
成人和孩子之间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2 问题既然存在,先梳理,再解决。
时间管理类课程受欢迎,但拖延跟时间管理关系不大,它只是一种被养成的习惯。
习惯的背后,父母或者重要的看护人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不良的教育方式促使拖延习惯形成。
拖延症成因不是单一因素促成,也有不同的类型。
看病一个理儿,诊断分型清楚,答案就呼之欲出。
1 争夺权力型:
大人支使应该怎样做,偏偏内心总有个声音说,如果都按照你的意思干,那就太没劲了。
面对前辈,或者权威,习惯采取不合作式对抗法。
明知道对方是对的,偏偏就是不愿意干,一直拖到迫不得已一定要做的时候才去干。
2 等待型:
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事情能力不足,养尊处优惯了,做事儿何其难也。
3 .寻求关注型
父母忽视孩子,他们以特别的言行吸引父母的目光。故意违反纪律,比如故意拖延。他越是拖着不做,父母就越是看着他、催着他去做,由此他找到了获得父母关注的方法。(这种类型,生活中没有见过)
4.追求完美型
一旦孩子犯错,父母就会施加惩罚。
这种惩罚太多了,严厉的打屁股,略显轻微的罚站,还有更多语言上的暴力,比比皆是。
直接指出错误的结果是:
人们做事追求完美,害怕犯错,除非有十足把握,轻易不会行动,对一些不太有把握的事情,不愿意尝试,不敢行动,一拖再拖。
当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做时才匆匆行动。
在准备不充足的条件下,反而失败的概率大增。
5.害怕成功型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高时,对成功产生一种不配得感。
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成功的能力。
他害怕成功,害怕出众。他选择躲在别人后面,跟随他人。
以上五种分型,基本上涵盖的生活中最常见的拖延原因。
面对拖延,该怎么办?

既然内在成因不一样,因此要对症下药。
1 争夺权利型拖延
就是当孩子有好的行动时,肯定他尊重他,让他拥有自主的选择权,
获得了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自然就不需要用拖延来跟父母争权夺利。
2 等待型拖延
最好的方法就是切断替代行为。
让他自己承担本该完成的工作。如果不做,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但是需要避免的坑:
敲重点:
父母立下规则,和孩子达成契约,双方都要同意,而不是单方的施加压力。
3 寻求关注型拖延。
在拖延的时候不要关注他,让他自己承担拖延的后果;
直到他做了值得肯定的事情时,再去关注他
4 追求完美型拖延。
纠正这种拖延习惯,要允许孩子犯错,不需要在身边不断的指导和督促,要学会适可而止,抓大放小。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犯错正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有勇气去面对新的挑战,或者尝试新的事情。如此,他的行动力也会产生。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东西是完美的,那裂开的缝隙正好是阳光照进的地方。
我们曾经有错,有了孩子,不能错上加错。

孩子的拖延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形成的不良习惯。
我们给了孩子太多差评,太少肯定;太多希望,太少专注;太多"慈心",太少理性。
大人的拖延习惯大多在小时候形成。
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指责父母,因为他们已经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教育我们,需要心存感恩。
如果今天我们已懂得"拖延症"是怎么回事,那就不要再用自己无知的唠叨或者善心去培养"拖延症"的孩子,给他们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果自己仍然还在为打败拖延症而努力,那首先对照以上类型来分清楚,找到因由之后,答案也基本上呼之欲出。

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获得物质营养,还要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比如肯定,赞美、表扬,关爱等。
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打败拖延,找到生活的本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