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恐惧

我的恐惧

作者: 莫误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20:38 被阅读0次

    昨天晚上刷到一条新闻:武汉一名8岁男孩在窗边玩耍,不慎跌落,其母亲为救他也被一起拉下楼。最后孩子全身多出骨折,但无生命危险,母亲当场死亡。

    当看到新闻时,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这个场景,甚至会将自己代入,于是心跳加快,精神紧张。因为我们家的阳台没有装防盗网,所以我连忙和老公商量,加上防盗网。

    每次刷到这种危险生命的负面新闻时,我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然后就开始紧张害怕。理智告诉我,是我太紧张了,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不要把自己代入进去。然而思绪总是一不留神就陷入这种代入的紧张情绪中。

    扪心自问,年后那大半个月,我几乎都是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中度过的。因为每天刷疫情的新闻,会看到很多悲惨的例子,因为当时疫情的情况很严峻,感觉这种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越感到不安,越想获得很多信息,就不停地刷手机,于是又看到很多的负面信息,不安被进一步加剧,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后来我听到《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下文为引用内容)当我们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有不适感,就会形成负面情绪,为了结束不适,大脑要想方设法产生快感。这是一种需求,也就是马克·舍恩所说的生存本能。那么生存本能又是怎么对人产生伤害的呢?

    第一阶段:产生焦虑。马克·舍恩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这位病人是一家影城的高管,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久而久之,病人发现,哪怕工作已经完成,她也会待在电脑前,宁愿回复一些不重要的电子邮件,也不离开电脑。虽然病人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焦虑,伤害已经埋下了伏笔。我们总是希望,生活能处于协调或平衡的状态,但是因为环境总在变化,人也在变,失调与失衡在所难免,于是我们就容易陷入迷茫,更多的时候,我们还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焦虑。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二个阶段,是产生不适感。大多数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就是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焦虑的存在,那么这种焦虑肯定不会带来任何危害,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焦虑经常像暗流一样,潜在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它可能导致血糖和血压升高,或者造成一些轻微的疼痛。这都会让人产生不适感,只不过程度比较轻,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马克·舍恩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适设定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忍受的不适程度,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焦虑长期积累,就会导致不适程度超过设定点,出现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产生恐惧。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大脑核区,掌管人的生理。当我们的身体有不适感时,大脑核区会发出信号,信号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就催生了相应的恐惧感。马克·舍恩的病人们经常告诉他,自己害怕饥饿,害怕无法入睡,害怕坐电梯,或者害怕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有各种害怕,是担忧对周围的事物失去控制。以失眠为例,睡不着其实是为了缓解恐惧,这听上去有点不合常理,但事实如此。因为睡眠好不好,取决于我们的安全感与掌控感,只有当我们感到一切都在掌控范围之内的时候,才会觉得安全,更容易入眠。为了消除恐惧感,产生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一些反应,这时候,生存本能就悄然登场了。

    生存本能带来伤害的第四个阶段,是产生生存误判。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人类的生存本能,是在进化的早期形成的。那时候生存条件恶劣,一旦人感觉不适,就会有一些生存本能对应而生。这些本能特别敏感,如果食物不丰富,就会促使人拼命想找东西吃;缺少御寒手段,就会拼命生火、寻找衣服。随着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保障,食物供应很多,商品丰富,出行便捷。按理来说,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本能应该消失,但它们保留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而且奇怪的是,一种“舒适悖论”随之形成,也就是说,尽管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触手可得,但我们对不适因素却变得过度敏感,生存本能的忍耐程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开始下降。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五个阶段,是出现严重的身心症状。当生存本能觉得受到威胁时,就会催生很剧烈的生理反应。刚才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影城高管,有一次在参加夏季工作会议时,碰巧遇到屋里的空调发生故障,屋子里又闷又热。这位高管忽然觉得,自己要窒息了,心跳也在加快,而且还有头晕症状。这就是生存本能在发挥作用,把空调故障夸大为空气不足,认为呼吸这种本能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通过窒息感、头晕等身体症状表现了出来。生存本能在感觉受到威胁时,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不断感觉到饥饿,有的人总是会觉得皮肤发痒,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身体虚弱。

    这些长期症状,本来都是在病人无意识的状态下,由于焦虑引起的,最初可能就是一次小感冒,一次胃痛。在初期,这些小病会被迅速治好,但我们没有注意到,这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以为这就是普通的感冒或胃痛,所以诱因会一直潜伏在身体内,并留下不适感,积累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些外部因素,就像是火药遇到了火花,“砰”地爆炸,小感冒就会变成长期咳嗽、胃痛就会变成厌食症。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六个阶段,是陷入不良习惯的恶性循环。我们的大脑在想到愉快的事情时,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想到消极的事情时,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当我们的焦虑程度越高的时候,不适感就越强烈,多巴胺的分泌就越会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又会让不适感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生存恐惧。因此可以说,在焦虑触发生存本能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在下降。每当陷入这样的境地,大脑就会向一些行为求助。这些行为能够产生愉悦感,促进多巴胺分泌,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但是多巴胺有一个特质,非常要命。虽然我们在想象美好事物的时候,多巴胺会分泌旺盛,但是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美好的感觉后,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反而开始下降。所以当人们获得一定满足后,多巴胺水平的降低,会带来新的不适感,使人再度求助于新的刺激行为。

    不幸的是,由于我们的耐性在降低,所以总是在行为选择上犯错误,去求助于一些短效的不良习惯。有时这种习惯是某种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不停打嗝;有时候是成瘾行为,比如酗酒、吃药甚至吸毒。这些习惯的共同点,是能迅速满足人体的需求,暂时抑制恐惧感,但它们也会使多巴胺水平出现骤降,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使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成瘾。比如说,暴食症患者就是这样,降低的多巴胺导致他们想多吃食物,而一旦食物被吃完,多巴胺水平就会降到新低,这种过程不断循环,就培养出了暴饮暴食的习惯。

    在我们的大脑中,还有一部分叫做大脑皮质,负责智力与思维能力。面对同样的危险因素,大脑皮质会进行理性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安全的结论,而大脑边缘系统则完全相反,它会催生焦虑。每当这时候,大脑皮质都会试图控制大脑边缘系统,以减轻焦虑。但是,可能因为大脑边缘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得更早,所以它的能量更强大,所以,大脑皮质根本控制不住大脑边缘系统,焦虑与不适感怎么也不可能消除。

    马克·舍恩认为,既然控制不了,那就尝试进行协调,让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平等地参与管理,去控制焦虑与不适感。这要应用到一种能力,马克·舍恩称之为双重感知能力,也就是获得双重的感官体验。比如说,当你站在沙滩上时,能同时感觉到海风的清爽与沙滩的柔软;再比如说,当你被蚊子叮咬时,即便有瘙痒感,也不会影响你同时微笑。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我们在面临焦虑、恐惧的时候,判断容易绝对化,认为自己要么痛苦,要么不痛苦。但实际上,当我们觉得某个部位疼痛时,其他部位可能依然感觉舒适。所以,绝对化地去看待感官体验,就会做出极端反应。因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触发因素,比如堵车、排队,经常会让人愤怒、出汗,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念头。

    而掌握双重感知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一边感觉到焦虑或不适,一边能感觉放松。同时感觉到舒适与不适,听起来有点矛盾,但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的目的所在。它会让我们了解到,既然我们能在不适感面前放松,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不适感面前,我们仍然是安全的。这样,大脑边缘系统就不会认为,生存受到了威胁,也就不会做出过激反应。而大脑皮质也会更有信心,通过自我调节来管理不适感,而不是用外部手段来控制。这样,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就形成了协调。

    所以马克·舍恩建议,我们要直面生活中的焦虑和不适感。同时,还可以尝试给自己增加一点压力。我们越是主动给自己施压,在有干扰的情形下锻炼自己,就容易应对不适感。在史前时期,舒适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在当下,由于和生存本能的关系太过密切,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伤害,去学习体验一些不适感,就像通过打疫苗来拥有免疫力一样,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马克·舍恩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应对不适感的具体办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办法,减少对即时满足感的需求。刚才提到过,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获得即时的满足感,这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因此马克·舍恩建议,要延缓或减少这种满足感的获得。比如当你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可以尝试多等一段时间再去吃东西,培养生存本能的耐性。我们还可以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在睡觉前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停止使用电脑、智能手机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尝试放空自己,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我们还可以限制感官受到的刺激。比如每次吃饭的时候,不要分神看电视,只启动味觉和嗅觉系统。这样能让我们全神贯注,学会在感官刺激较少的情况下,获得满足。

    第二类办法是,学会接受不完美。完美并不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我们总是期待完美,就会在现实中获得挫败感,产生焦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同时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马克·舍恩建议我们,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减少对外界奖励和荣誉的依赖性,偶尔拿出一点时间,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自己放松下来。我们可以尝试去吃不喜欢吃的食物,听不感兴趣的音乐,或者读一本挑战自己观念的书,这些不完美的事物会让我们有点不爽,但它们就像在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通过一点辛苦的体验,使我们变得更强壮。用马克·舍恩的话来说,这会拓展我们的心理舒适区,使激怒我们的外界因素越来越少。

    第三类办法,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可预测的情形中,我们会获得舒适感,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建立可预测的生活模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时间表,规范生活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放慢生活速度,使自己经常能得到片刻的休息,比如睡前听放松身心的 CD,比如进行体育锻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oh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