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集团举办的“翻译与企业国际化”研讨会上,集团营销总监抛出了这一话题:语言服务商和买方,究竟是怎样的合作关系?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
是啊,通常来讲,大家都认为,语言服务商和买方(或称客户)之间,那就是甲方和乙方,买方和卖方,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关系嘛。有时候,甚至还有点上下级的关系,因为客户要提前交稿,就得提前交稿,还要求保证质量,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有时,客户会在下班时发来稿件,要求第二天早上交稿,你翻译就是不需要休息嘛,这不是上下级关系,那是什么呢?我们有拒绝的权利吗?……
在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中,她提到参与翻译行为的各个角色,包括六种:
the initiator(发起人,即需要翻译服务的人);
the commissioner(委托人,即联系翻译的人);
the ST producer(原文作者,即写原文的人,不一定参与到译文产生的过程中);
the TT producer(译者);
the TT user(译文使用者,即使用译文的人);
the TT receiver(译文接受者,即译文的最终接受者)
(Munday, 2001:77)*
所以,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打交道的,一般就是委托人和译者这两个角色。委托人要求译者提供高质量的成品,然而影响最终翻译质量的,不仅仅是译者,还有原文质量,译文使用者或接受者的预期等多个维度。
如果发起人、委托人和原文作者属于不同的机构,信息沟通会很低效,直接导致译者对原文的疑问无法解决,译者的理解受到影响。
当译文使用者和接受者也不属于同一群体时,预期也可能不同,对译文质量的接受度也会完全不同。委托人虽然是客户,但对译文质量做出评价的,却有可能是译文使用者/接受者,而他们完全没有参与到翻译过程中来,仅凭对文字的主观判断,在不了解实际翻译过程的情况下,可能一句负面的话,就抹杀了译者的所有努力。
我一直很欣赏华为翻译中心的写作式翻译理念,而华为翻译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理念,能够付诸实施,是有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在华为,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是同一部门,同一机构,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遇到问题,译者可以和原文作者或原文单位及时沟通,遇到实在太烂的原文,还可以反馈到华为的相关部门,要求整改,这在源头上就控制了原文质量和对原文的理解(中译英时)。
在华为,大家很明确,译文的使用者/接受者,就是国外的客户,翻译的目的是要让他们看得懂,而不仅仅是让委托人满意。所以,华为有长达几百页的风格指南,倡导用小词,不用大词,因为目标读者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
华为针对翻译,会教写作、测资料、要求上局点、做竞争分析,让他们参与这些看似与翻译活动无关的任务,其实是让他们眼见为实,深入地理解技术,而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华为的翻译,其实做的是技术写作,是服务于国外客户,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委托人。遇到重要稿件,华为还会加上外籍审校环节,让译文更地道,更符合国外的文化习俗。
而反观大部分翻译服务的买方,他们觉得客户和翻译之间,就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我出了钱,你就得给我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且转排、翻译、再排版,一样不能少,价钱还没商量。客户往往把五花八门的文件打个包,发给翻译,就认为万事大吉了。等翻译成果出来,又觉得不满意,再来找翻译的麻烦。或者自己本身条理混乱,版本反复修改,修改过程不开修订,让翻译自行比对,工作难上加难。
一个翻译项目是否能成功,有时候,问题在根上,并非在翻译实施过程中。比如:我处理的某些论文翻译的投诉,客户说论文被拒,投诉翻译质量不好。我内心的感触是:你的论文写得这么烂,你是想让翻译把一团烂棉花弹成蚕丝被吗?
在翻译行业论坛上,我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案例,有些本地化项目的失败,其实并不是翻译得不好,而是一开始本地化的策略就错了。90年代有一家国外冰箱厂家,做了本地化,想打开中国市场,各方面做得也很周全,结果最后销量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家当时推的是大冰箱,而当时的中国家庭,住房面积都不够大,大冰箱放不下,所以市场销路不好。
我认为语言服务的买方和卖方,应该是伙伴关系,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通过这一翻译项目的实施,达到互利共赢。比如:招投标的稿件,客户委托翻译的实际目的是想中标;企业宣传的稿件,客户委托翻译的实际目的是想达到推广的效果。客户达到了他的终极目的,翻译服务商也能获取相应的报酬,皆大欢喜。
我发此文,是因为我深有感触。据中国译协的调查,翻译这个行业的人才特点是:高学历,而收入低于同等平均水平。如果市场恶性竞争一直持续下去,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这个行业,高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更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那将会造成低价低质的稿件充斥市场的恶劣局面。
我认为,如果客户希望从交付的稿件中看出翻译工作者的认真,那翻译人也渴望从客户支付的稿费中看出对翻译的尊重。其实,我心目中理想的翻译地位是:翻译作为语言服务顾问,在一开始就明确客户的翻译诉求,从源头上参与翻译项目的实施,哪些该翻,哪些不用翻,从根本上把控翻译质量,从而让客户达到想要的实际目的。
真心希望翻译与客户,不再是甲方乙方,不再是买方卖方,而是携手做好翻译项目的伙伴!
最后,我列出优质伙伴型客户的各项指标,供大家参考:
1.文件夹条理清楚,有WORD版本,尽量发WORD文件,让翻译可以直接编辑;
2.如果原文有修改,会打开WORD的修订功能,让翻译可以追溯修改痕迹;
3.一开始就告诉翻译,这个稿件的用途是什么;
4.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翻译有疑问,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和回应,充分沟通;
5.不发无用的单语参考文件,如果有以往积累的术语表或密切相关的双语参考文件,在项目开始前,就发给翻译;
6.给翻译充足的时间(一名成熟翻译的日产量约在4000中文上下),事先预留好翻译的时间,不提前要稿,也不会在最后一刻才把稿件交给翻译,要求加急;
7.如果翻译圆满完成任务,不吝给予翻译高度的赞扬。
期盼语言服务行业的市场上,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成熟客户!
* 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andNew
York: Routledge, 2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