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工再造的世外桃源超然脱俗的人间在哪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千古佳句构造出来的美景,如此的令人向往。
那时候,我们还听得懂天空与自然密语,窥得见山峦与云雾的偷情,熟悉稻田与土地的缱绻。山水田园是他们的后路也是我们的后路,如果失去,灵魂将一半枯萎。
也许只能在书中,电影中展现了。这样的世外桃源已经世上难寻。偶尔为了需要的摆拍出来的景色,也少去了脱俗的韵味。
从两次危机美国的情况看,大萧条前10年的繁荣时代,对物质成功的膜拜大行其道,美国立国之初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已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富的社会浮躁心态。年轻人希望成为金融家、食利者,赚钱容易、赚快钱,企业家精神受到影响,科技人才培养后继无人,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削弱,产业转型升级停滞。国民文化素质是一国竞争力的内核。在国家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重新认识简朴诚实、艰苦创业、勤劳奋斗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安于享乐、不劳而获、快速致富是危机孕育的最佳土壤。
以上节选自 现任国家副总理 刘鹤 在2013年,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1996年开始交十年之后,弹指一挥间,到2015年期间,你会发现,我们现在,人口只占全世界的20%,都不到了,大概19.27%,蔬菜产量却占了全球67%,三倍半于人口占比,尽管中国人爱吃菜,顶多消耗一半,也就是说中国的蔬菜产量,浪费一半,还有淡水产品,我们沿海大量的搞鱼塘,把沿海的海水环境污染的一塌糊涂。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养猪国,每年出栏大约7亿头,平均每人半头猪。有一半左右的世界的猪,在中国长着呢,对中国人吃的能吃的多吗?所以你们看现在,满世界甩大盘子,浪费型的消费。扣大棚就要超采地下水,华北大平原,地下水延伸层的古地下水都被你超采出来的80%,还能可持续吗?雨水不能沉降,地表沙化,盐碱化,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就要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这三大化学品高投入,中国就变成了世界上每公顷单位面积上化学品投入最高的国家,从蓝瑟·布朗提出:我们粮食不能养活中国,然后到粮食过剩了,还是调整结构,调整又过剩了怎么办?并且造成了严重的食品不安全,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这几个严重的后果,还伴生着一个,城市中浪费型的农产品消费,消费主义盛行于世。
以上这段节选自三农权威专家温铁军的中央电台农业频道的采访报道。
农业的三部曲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历次产业概念,在其创建“农塾”和“造村塾”时所提出,最初是指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之后为了突出农业重要性,农业衰亡,则六产消失,将其改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 第一产业不能仅仅停留于农畜产品的生产,应跨入第二产业(加工、食品制造等)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等)。创造新的附加值盘活地区经济。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引申出 2.0版农业现代化概念。意味着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也叫作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中国现在则是农业产业化。亦即要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形成农业的增值收益。“二产化”的农业应该叫农业2.0版的现代化。但这个农业2.0版不仅在大多数国家面临亏损;并且在欧洲和日本, “二产化”农业因严重污染,造成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因而正处在退出阶段。中国现在强调的农业产业化,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指农业“二产化”,拉长产业链虽然可能产生一些收益,但即使在美国,这个收益能留在农民手里的一般不到10%。在中国,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得到的收益恐怕8%都达不到。
这就造成了“二产化”农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过剩。中国农业大宗产品的产量很多都是世界第一:我们生产全球70%左右的淡水产品,67%的蔬菜,51%的生猪,40%的大宗果品,这些产品都过剩。现在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大大超过工业和城市,是面源污染贡献率最高的领域。
随机应生了农业的3.0版,是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综合性农协为载体的农业的三产化。因为第三产业的主要部门——金融、保险、流通等,自90年带以来就都是被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控制的,如果不采行日本综合农协为主的“东亚模式”,第三产业农业的结合就只能是旅游、养生、景观这些资源生态,所产生的综合收益并不高。
而最近几年有大搞所谓的农业4.0。确实农业需要与互联网+这个工具密切结合,使用互联网+本地化的题材、景观、本地化的标志、休闲旅游等。但农业基础仍然是要踏踏实实的养殖、种植,稳步前进,不是互联网思维、房地产思维。见之前文章“为高歌猛进的农业泼冷水”。养殖水平提升,不是单靠猪脸识别,让猪跑步,给猪游泳。
多种学习,自有特点
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是:农业政策转型得到了日本综合农协的有力支持。 2004年日本的农业环境、资源保全政策被作为农业政策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2005年3月,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提出了日本农业“全面向重视环境保全型方向转变”的方针。在此农业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很快得到恢复,并因融入现代科技而得到加强。此外,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是:农业政策转型得到了日本综合农协的有力支持。
综合农协是日本政府为保护小农家庭而进行的重要组织制度创新,其作为日本国家战略的地位早在日本法西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之前就已确立--战争需要从农村社区大量抽取青壮年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政府为了避免农村社区衰败而“赤化”,不得不将留守人员组织起来,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并且严禁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三农而占有收益。这项综合农协政策的延续,保护了日本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村近百年的可持续发展。
直到近几年, 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政府才不得不放开保护政策,允许农村社区之外的自然人投资农业,但外部企业法人仍然被禁止介入。除了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保护,综合农协还获准垄断金融资本,通过资本运作获双高额利润再返还给作为农协股东的全体农民。这些优惠政策使旱日本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高于市民的平均收入,而农民人均屯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日本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和补贴。
为什么就不可以让农民长期持续的富有,为什么就不能让养殖量在低于供给上做好调配,让养殖者成为一个限定行业,准入机制,百花齐放,而不简单的是便于政府的管理,而嫌贫爱富,只要规模,放弃符合标准的小散,为什么不能让散户走向家庭农场的精细化,可以参照的是欧洲家庭农场的模式,让他们也得到相应的政府补贴,这可以参照日本的综合农协的部分方式。也可以将风险降低有步骤、有时段的配合正规的规模公司+专业养殖户的模式。
农业是需要“治大国、烹小鲜”的耐性,不适合突击化、商业化、金融化尤其是互联网化的指数增长方式。治理环保固然好,但不可以突击一刀切的消灭养殖场;南猪北养固然对,有土地、有资源、就地取材,有玉米、有大豆,成本固然低,但是要想好屠宰配套,要做好北猪南运的服务配套,不能为了套取补贴而一窝蜂。给农业以时间,那就是需要培养新一代的农业、农村技术人才,这个方式又可以参照美国的技术研发站推广模式和德国培养技校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但最终还要结合中华几千年的农业传统和适应的地理环境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而不要像中国的节日那样。原本的中国人的节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西方人的节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如今,中国人的节已经不接地气了,逐渐被人淡忘或被西化。而西方人的节快要过烂了。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呼应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的“应时”,因地、因物的“取宜”。农为本,和为贵的守则,天、地、人和谐等农耕哲学,其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在世界上均独树一帜,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农耕文化代代薪火相传,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活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深植我们的血液源头,伴随着社会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对乡情乡韵乡愁的渴望,中国农耕智慧越来越为各国所推崇、所期待,来自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力量,让太多所谓时尚的东西顿时显得无比渺小。同样,一定要摘掉20世纪20年代从美国毕业回国的晏阳初博士给中国农民下的”贫、愚、弱、私“的偏颇判断。但随后晏博士深入农村实践,又提出“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的主张,开展深远的平民教育与乡村自治运动。
要想践行习大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坚持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愿景,就要推进农耕复兴、乡村再造。唯有中国智慧,才能创造中国方案。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农业,希望中国农民能去掉“穷孩子”思维,真正建立农业信用体系,农业金融信贷体系,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新一代技术农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