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楞伽经》
《圆觉经》说:“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月指。”指”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大慧语录》卷二十谓:“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指月”的目的,要人观月,而不是观指。同样,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不是执著名相,纠缠字句。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不能见性,便误解了“指月”的含义。指为知月因缘,语言文字指归义理,而语言文字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进一层而言,不但“指”不可执著,“月”也不必执著。
世间道理皆是相通,互联网产品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被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产品波及,我们身在其中也深陷其中。然而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各有各的纷争,各有各的解说,但终归到底,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存在即是真理;存在是现实,而真理需要解释。如何做好一个产品,这是我们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探讨的缘起。
随着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不断地接受大量信息,一些信息是重要的,相关的,但大部分不是,尤其是在大部分内容消费转移到小屏幕设备的当下,我们很容易就淹没在信息之中。这是一个问题,但对于PC时代却完全相反,您见过PC上的新闻门户网站吧,那里纷繁复杂。固然,我们在进化。从PC时代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或是到未来的VR时代,有没有什么产品理念是相通的呢?我们是在不断抛弃还是继承发扬?诚然,在PC时代很多成功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重生,就像是传统的汽车公司并不能诞生开创性的下一代如“特斯拉”一般的进化。我们是不是会如此悲观的认为,老的一切都是腐朽的,都终将被忘记,正如当年如日中天的“松下”、“夏普”一般沦为了二流。我们需要如此悲观吗,这是我们将要考虑的问题。
新设备和新技术涌入市场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热衷于思考于它们能做什么,我们又怎样才能提高交互性。但关注界面设计这一狂热之后又回归专注于内容。硬件在更新,产品在迭代,当您的iPhone手机运行在iOS9系统下时您会偶尔怀念乔布斯时代的拟物风格吗,您会有一种冲动想跳回到过去永不出来吗?大众是理性的还是被主流引导,面对用户,什么样的产品是美的,优雅的,让人一见倾心的?过去的美是一直延续的还是断裂的?我们如何看待不断成长的用户习惯,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吗?可能,这种问题我们会一直问下去。
写这些文字时,想起了上个世纪胡适先生发表的批判性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当时的中国被各种问题包围,进而被各种“主义”冲击,然而“talk is easy”,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本意。“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让人心满意足,以为找到了包医百病的“良方”,从此用不着费尽心力去研究这个或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回到本文的开头,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在浩渺的未知面前,人类知道的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