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欲之害
爱欲,指情爱及其他贪爱欲望。四种观想,谓之不净观,无常观(空观),苦观,因缘观。可以用于对治爱欲和其他贪爱欲望,尤其是,深感情爱之苦恼,而终究陷溺,难以脱身的人。
余谓情爱欲望者,最为拘人。佛经亦言:“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楞严经》中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佛在多部佛经中都说过情爱欲望和其他贪爱欲望的危害。
无明是导致人们造业轮回的根本原因,而贪爱是导致人们生死轮回的直接原因。故而,对于情爱欲望等诸多贪爱,应当能有所观想,亦能有所对治之方。
(二)、情爱拘人
爱情的外在的样貌、滋味——甜蜜,美好,微妙,令人心生喜悦。
正因如此,它牵心溺意,让人生出痴妄,执著。除非有超过爱情之乐,否则恐难脱离矣!
据说有的禅定之乐超过了男女情爱之乐。乃至超过了身根器界一切欲望贪著之乐。但那毕竟是禅修者的体会,普通不修行的人怕是难以体会到。
(三)、对治之药
那么佛教对于对治情爱等诸多贪爱欲望都提供了哪些方法呢?佛教从更全面与更加根本的角度来考察爱情,及诸多贪爱欲望。佛教有许多对治爱欲的方法,如以下四种观想。
1、不净观
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会觉得其殊美可爱,见之则心生欢喜。
然而,人被无明烦恼障碍遮蔽,而不见全面之相。其身囊之浆血筋肉,鼻涕喉痰,以及诸多分泌物者,可爱否?其体器之粗浮腥臊者,可爱否?其便溺呕吐之臭秽不堪者,可爱否?其白骨窍孔之赤然森森者,可爱否?
人所爱之人,皆不离上述诸构成也,与所爱之人是不可割裂的一整体。故可一一观之,或可对治贪爱执著,使之消减。
2、无常观(空观)
另,世俗情爱皆是缘起性空,无常迁流的有漏之法。如同生老病死一样,必然经历成,住,坏,空,如手握沙子,终究不断漏失。其本质是究竟抓不住的空。
3、苦观(慈悲观)
情爱既然是无常的,逃不过成,住,坏,空,则必然生出诸苦。这其中有许多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体验到怨憎会之苦者亦不在少数。
至于五取蕴苦,更是鲜明。情爱之人五蕴炽盛扰扰,贪嗔痴怨、哀喜忧惧、悒郁狂躁,不经意间倏忽而来,或反复滋长交替,如百千细密丝线,缠缚交错,牵动情绪,令意不得清净,心不得安宁。又因不明因果事理,造诸业障而不自知,果报成熟还自承受。种种痛苦,当细察看。
既知苦痛如此,当生慈悲;慈悲既生,炽然爱欲得以熄灭转化,不亦善乎!
4、因缘观
或有言,世间亦有耳鬓厮磨,白头偕老之美好情爱姻缘者,非是无常,苦所能概括解释。
一者,“无常–苦”是世间普遍的规律,即美好姻缘者亦不例外。只是,它们的爱情之力更坚,或者所受爱情的无常变易之苦更少。
二者,姻缘有其缘分也。世间一生琴瑟和畅,美满幸福之婚姻者,盖少矣。此须深重缘分与累世福报方可得致。更多是天命,而非人为。
世间情爱皆有姻缘。情爱非皆善缘,也有可能是业障感应之恶缘,然因不晓夙世因缘,加之心生爱著时,爱欲蒙蔽双眼,以为可爱可求,甚至为此痴狂,如中蛊毒,待到成婚或生子,一起生活之后,种种业障方才显现,才渐渐知晓遇人不淑,往往涕泪交加,哀苦无告,悔不当初。此亦不少见也。
故而,情爱姻缘,不可强求,当顺其自然,更当葆有理智。
ps:
1、另有一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亲情观想」。
男子见女子而生爱欲者,长者视其为母亲或姐姐,幼者视其为妹妹或女儿。
女子见男子而生爱欲者,长者视其为父亲或兄长,幼者视其为弟弟或儿子。
2、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
在家者正常适当的夫妻生活不算邪淫,但提倡节欲,而出家者则要求彻底断除淫欲及诸多爱欲。
3、关于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但是有一种慈悲,执众生相而有所爱着的慈悲,如由喜爱某人而对其起慈悲心,名为“爱见大悲”。《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说:
于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鸠摩罗什注谓“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
爱见大悲虚妄不净,能令人起疲厌想,故应舍离”。爱见大悲必然不能平等普爱、永远爱,免不了因爱心过度及爱心白费、不得报恩回爱等而产生的苦恼和疲懈厌倦,故必须破除。
摘自佛学论文,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人们辨别慈悲还是贪爱,于其中保持清醒理智非常重要。
佛理:四种观想对治爱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