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四种观想对治爱欲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9:03 被阅读12次

(一)、爱欲之害

爱欲,指情爱及其他贪爱欲望。四种观想,谓之不净观,无常观(空观),苦观,因缘观。可以用于对治爱欲和其他贪爱欲望,尤其是,深感情爱之苦恼,而终究陷溺,难以脱身的人。

余谓情爱欲望者,最为拘人。佛经亦言:“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楞严经》中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佛在多部佛经中都说过情爱欲望和其他贪爱欲望的危害。

无明是导致人们造业轮回的根本原因,而贪爱是导致人们生死轮回的直接原因。故而,对于情爱欲望等诸多贪爱,应当能有所观想,亦能有所对治之方。

(二)、情爱拘人

爱情的外在的样貌、滋味——甜蜜,美好,微妙,令人心生喜悦。

正因如此,它牵心溺意,让人生出痴妄,执著。除非有超过爱情之乐,否则恐难脱离矣!

据说有的禅定之乐超过了男女情爱之乐。乃至超过了身根器界一切欲望贪著之乐。但那毕竟是禅修者的体会,普通不修行的人怕是难以体会到。

(三)、对治之药

那么佛教对于对治情爱等诸多贪爱欲望都提供了哪些方法呢?佛教从更全面与更加根本的角度来考察爱情,及诸多贪爱欲望。佛教有许多对治爱欲的方法,如以下四种观想。

1、不净观

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会觉得其殊美可爱,见之则心生欢喜。

然而,人被无明烦恼障碍遮蔽,而不见全面之相。其身囊之浆血筋肉,鼻涕喉痰,以及诸多分泌物者,可爱否?其体器之粗浮腥臊者,可爱否?其便溺呕吐之臭秽不堪者,可爱否?其白骨窍孔之赤然森森者,可爱否?

人所爱之人,皆不离上述诸构成也,与所爱之人是不可割裂的一整体。故可一一观之,或可对治贪爱执著,使之消减。

2、无常观(空观)

另,世俗情爱皆是缘起性空,无常迁流的有漏之法。如同生老病死一样,必然经历成,住,坏,空,如手握沙子,终究不断漏失。其本质是究竟抓不住的空。

3、苦观(慈悲观)

情爱既然是无常的,逃不过成,住,坏,空,则必然生出诸苦。这其中有许多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体验到怨憎会之苦者亦不在少数。

至于五取蕴苦,更是鲜明。情爱之人五蕴炽盛扰扰,贪嗔痴怨、哀喜忧惧、悒郁狂躁,不经意间倏忽而来,或反复滋长交替,如百千细密丝线,缠缚交错,牵动情绪,令意不得清净,心不得安宁。又因不明因果事理,造诸业障而不自知,果报成熟还自承受。种种痛苦,当细察看。

既知苦痛如此,当生慈悲;慈悲既生,炽然爱欲得以熄灭转化,不亦善乎!

4、因缘观

或有言,世间亦有耳鬓厮磨,白头偕老之美好情爱姻缘者,非是无常,苦所能概括解释。

一者,“无常–苦”是世间普遍的规律,即美好姻缘者亦不例外。只是,它们的爱情之力更坚,或者所受爱情的无常变易之苦更少。

二者,姻缘有其缘分也。世间一生琴瑟和畅,美满幸福之婚姻者,盖少矣。此须深重缘分与累世福报方可得致。更多是天命,而非人为。

世间情爱皆有姻缘。情爱非皆善缘,也有可能是业障感应之恶缘,然因不晓夙世因缘,加之心生爱著时,爱欲蒙蔽双眼,以为可爱可求,甚至为此痴狂,如中蛊毒,待到成婚或生子,一起生活之后,种种业障方才显现,才渐渐知晓遇人不淑,往往涕泪交加,哀苦无告,悔不当初。此亦不少见也。

故而,情爱姻缘,不可强求,当顺其自然,更当葆有理智。

ps:

1、另有一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亲情观想」。

男子见女子而生爱欲者,长者视其为母亲或姐姐,幼者视其为妹妹或女儿。

女子见男子而生爱欲者,长者视其为父亲或兄长,幼者视其为弟弟或儿子。

2、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

在家者正常适当的夫妻生活不算邪淫,但提倡节欲,而出家者则要求彻底断除淫欲及诸多爱欲。

3、关于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但是有一种慈悲,执众生相而有所爱着的慈悲,如由喜爱某人而对其起慈悲心,名为“爱见大悲”。《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说:

于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鸠摩罗什注谓“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

爱见大悲虚妄不净,能令人起疲厌想,故应舍离”。爱见大悲必然不能平等普爱、永远爱,免不了因爱心过度及爱心白费、不得报恩回爱等而产生的苦恼和疲懈厌倦,故必须破除。

摘自佛学论文,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人们辨别慈悲还是贪爱,于其中保持清醒理智非常重要。

佛理:四种观想对治爱欲

相关文章

  • 佛理:四种观想对治爱欲

    (一)、爱欲之害 爱欲,指情爱及其他贪爱欲望。四种观想,谓之不净观,无常观(空观),苦观,因缘观。可以用于对治爱欲...

  • 观想与妄想的区别

    观想是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比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

  • 六即佛

    理即佛 名字即佛 观行即佛 相似即佛 分证即佛 究竟即佛 [十四讲表第一讲先明佛义]41[六即佛]:[理即佛、名...

  • 第七章 《解脱庄严宝》学习笔记(第七章)慈心与悲心

    讨论慈观和悲观是为了对治小乘 现在讨论修习慈观与悲观,亦即对治贪求寂灭之乐的方法。所谓贪求寂灭之乐者指想自己一个人...

  • 情诗?修行诗(仓央嘉措)之十九

    想她想得放不下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这样修法 今生此世 定会成个佛啦 诗解:观想,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对治贪欲等...

  • 烦恼

    如何对治烦恼: 对治“贪 ”——不净观, “嗔”——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慈悲观, “痴”—— 因缘观,凡夫...

  • 幸福人生:是心魔在作怪,还是福报享不到?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

  • 佛历•持名念佛

    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

  • 定慧双修与基督教修行

    止观双修”即是通过“止”或“观”的具体宗教实践,从而体认佛理,把握佛法真精神,获得佛教慧解。佛教特别重视“止观”法...

  • 佛教“四念处”含义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观,即时时刻刻要保持的四种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理:四种观想对治爱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ln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