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自闭症领域盛行一时的冰箱理论,直到今天仍然还存在一些争议。
其实冰箱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错误与正确就可以定论的,多年来,人们对它认识和讨论,都没有完全走出它的片面性与相对性,但不可否认,因为它的启发或者反冰箱理论,在自闭症康复领域却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现在我们就再次讨论一下冰箱理论的问题,首先毫无疑问,冰箱母亲可以让一个原本正常的孩子患上后天自闭症,因此对存在差异与病理的孩子来说,更是毋庸置疑,但反过来说,充满母爱的母亲,其实也同样可以诱发存在内因的孩子患上自闭症。
因为具备先天自闭症内因的孩子,存在五官触觉,敏锐,迟钝,异常,与病理方面的问题,假如,孩子存在五官触觉敏锐与异常问题,当慈爱的母亲,在拥抱孩子时,孩子就会因为体验到难受而害怕痛苦,会因此难以感受到正常拥抱的母爱,造成难以体会到安全,快乐,满足等良性体验,反而因为体验到了许多负面感受诱发了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造成自闭症身心双重问题。
假如孩子听觉敏锐与异常,虽然孩子听到充满母爱的语言,但因为听觉敏锐与异常问题而难以听到正常孩子,所能听到的声音。因此造成不安,迷茫,甚至恐惧诱发自闭症。
其它方面的五官触觉,敏锐,迟钝,变异,或病理现象,以此类推,也同样如此。
因此五官触觉迟钝的孩子也会同样因为刺激不足难以体会到正常拥抱,所带来的爱与安全等等良性感受,因此孩子必然会因为感受到负面体验刺激,而容易诱发自闭症。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存在视觉,味觉,嗅觉等敏锐,迟钝,变异,等问题。那么慈爱的母亲给他好吃的,好听的,好玩的,好看的,同样会因为五官触觉问题,而造成孩子难以感受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同时又因为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会在被勉强甚至强迫中,接受母亲的给予而造成压抑,逃避,恐惧,等情绪行为,导致孩子进入辐射效应形成诸多自闭症问题。
这种辐射效应就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触景生情是同样的道理。
事实上冰箱母亲完全可以诱发后天自闭症,也因此会更容易强化与诱发其他类型自闭症的问题。因为毫无疑问,母亲是后天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类型的自闭症就能归罪为是母亲的错。
因为除了后天自闭症,其他无论哪种类型自闭症都具有了先天内因。
所以由此可见,冰箱理论也只是相对而存在的。就如同一位充满慈爱的母亲,同时以同样的爱与环境养育两个看起来都很正常的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非常健康而成长顺利,而另一个孩子,特别是有过一段正常发育过程的却因为这个孩子存在一定的先天内因,而让这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闭症。因此这个普遍的事实,虽然可以证明冰箱理论的荒谬与错误。但也说明了冰箱理论因为孩子存在的五官触觉问题,也恰恰从反面反射出了它的正确性。
可是有些悖背常理的是,当那位同样的母亲以同样的爱与环境养育出的那个自闭症孩子,再反过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更好的环境时,那个孩子却往往能发生奇迹般逆转,孩子的各种表现会因为环境的适应而随之越来越好。因此再从这种普遍的现象来看又完全可以解释,冰箱理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正确性。
真相正因如此,导致冰箱理论的两向极端,由曾经盛行一时在讽刺与谩骂中走向衰败又藕断丝连的直到今天,仍然有些争议的存在。所以冰箱理论不能以绝对性的对错来做定论,只能从相对性两向极端的辩证思维中寻找自闭症病因和建立自闭症康复方案。
冰箱理论在本质上没有对与错的存在。它的现象只是更好的揭示了自闭症本质问题,而不能有效说明母亲的养育问题,如果孩子没有先天自闭症内因的存在,那么冰箱母亲难以诱发孩子的自闭症,最多也就造成孩子的其他心理障碍,而非自闭症特有的症状。除非冰箱母亲或者养育的态度与人格过于极端。
但极端化的冰箱母亲,如果要诱发冰箱效应的自闭症孩子,首先孩子要面临冰箱母亲或者其他养育者以及环境的很多特定因素在超越孩子的心理,以及成长空间的承受力下,孩子才会在如此极端的经历中逐渐形成后天自闭症。
当个孩子因为冰箱母亲的后天环境形成自闭症后天性内因,然后再与其他后天环境或者冰箱理论效应中持续施压和孩子受压,而导致孩子在内因外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逐渐产生自闭症连锁性问题。
而此类孩子主要因为后天环境导致心理情绪问题诱发的身心问题所造成的后天性自闭症。因此在康复上也较为简单,其主要康复原则,只要改变成长环境,特别是直接养育者方式和心态和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配合个体化心理疗法,就能容易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所谓冰箱理论在本质范围内,只能更好的代表和说明后天环境的重要性,而并不能单纯指向众多无辜的母亲个体。冰箱理论在其实质涵盖范围内,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直接代养或养育者,以及家庭气氛和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也就是所指的后天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