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该话题:新高考驱动高中生涯教育的升温、新高考下的高中生涯课、对大学生涯规划课的几点思考。
新高考驱动高中生涯教育的升温中,提取的关键词为“选”和“考”。“选”,指的是语数外三门主科+学生自主选择的三门副科的全新选科模式。新选科模式契合生涯规划中的一个核心理念“适性扬才”,即根据个体的个人特点,来发挥其所长。从优劣性分析,“选”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保证学生进入专业后能够保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选的坏处在于学生们有意避开自己的弱势科目的同时,会受到高考以分数录取的客观影响,容易产生基础科目不牢的情况。
“考”,首先表现在填报模式的调整,即从以前的“重学校轻专业”到现在的“专业+学校”,说明专业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其次表现在招生模式的调整,即从以前的“高考成绩”到现在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一考不再定终身。最后表现在从高职到本科的晋升路径的调整,即打通“中专→大专→大学的晋升通路”,拓宽学生升学之路。
“考”对高校的意义表现在:专业的重要性得到强化,学生和家长不再仅关注学校;双一流评价机制的出现,高校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提升学科质量的方向。
新高考下的高中生涯课中,主要谈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北森高中生涯教育内容。目前高中生涯教育主要借鉴北森生涯的TTT作为主要参考,从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内容去讲授,效果不尽如人意。北森生涯的HCT高中生涯课程中包括个人特质、环境影响、学职认识。
对大学生涯规划课的几点思考中,提出设计内容应包括明确课程目标、强化需求调研、授课形式延伸、专业师资培养。课程目标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仍然是重头戏,另外要加入专业探索方面的专题。
强化需求调研里,摒除千篇一律地使用人山人海招聘现场照片去告知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应通过课堂问卷、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学生需求,讲学生之所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授课形式延伸里,保持有这样一个观念:理性评估和看待大班授课效果。深度干预和互动工作需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形式:工作坊、双层级大课设计(全校性质大课+学院单独模块课程,见中国海洋大学)。
专业师资培养里,建议学校方面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保证师资队伍向着专业的方向不断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