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5·33--2
【原文】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白话】智慧达到了,仁德能守住了,不用庄敬的心来面对百姓,那么百姓对上也会不敬。
【思考之三】为什么要庄以莅之?怎样才能做到庄以莅之?
《论语札记》曰:“此章似专为临民者发。知及仁守,所谓‘道之以德’也;庄涖动礼,所谓‘齐之以礼’也。”本章好像是专为居上位者所言。智慧能得到了天下囗家等位置,还能用仁德来持守,这就是夫子所说“道之以德”,即用德行来引导老百姓。对民众都能够庄敬以礼,就是夫子所说“齐之以礼”,即用礼仪来引导老百姓效仿,那么老百姓就可以“有耻且格”,知耻且有规矩。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虽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虽然知识智慧能够达到这个职位的需要,仁德也能守住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用庄重的心来面对百姓,那么百姓也会不尊敬他的上级。
皇侃曰:“又言若虽能智及仁守,若临民不用庄严,则不为民所敬。涖,临也,谓临民也。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就是说,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而没有个人私欲来作怪,那么是不会有过失的;如果还有习气之偏,或者厚于内而又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都符合礼,那么民众不会觉得领导者是可敬畏的,所以就有轻慢之心。
邢昺《论语注疏》引颜特近说“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认知智慧可以通达其变化,持守仁德可以安住百姓的心性达到和谐,庄重可以安定他使民众没有轻慢之心;待之以礼就能安住其情性达到至善的境界,就是说化民之道一定要具备这四者。
从莅民的角度,如果不庄敬以待老百姓,老百姓也就不敬重你,就会是有轻慢之心,那么也就不会跟随在上位的领导。
赵军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儒者要推己及人,自己受益了,一定不忍独享,必欲与人分享而后快。自己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一定还想把这个克己归仁之道,传授给别人。然而,好东西不见得人人都看重,甚至会不以为然。所以,要别人接受好东西,就得先让人重视这个东西。为此,就必须使人先敬重送东西的人。如果对你这个人没有敬意,那么对你所传递的东西,可能也不当回事,随便听听就过了。
讲道的人要怎么做,才能庄以莅之呢?要以庄重的风骨出现在别人面前,甚至于要用适当的礼乐形式来配合,令人肃然起敬,远离散漫,接下来才有可能认真地学习和吸收。否则,若过于方便,“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又如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
儒者做这些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立人之需。就像价值连城的礼品,一定要加上最精美的包装,郑重其事地送人。不然的话,别人拿去后,也许就随便丢着,连看都没看。或者说,讲说者自己的不庄重,别人就不重视你所说的。
【思考之四】既然已经守仁有得,难道还会不庄以莅之吗?
朱子曰:“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莅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学者学以至道,应以“有诸己”为本。然莅临百姓而不庄重,宣传发动百姓而不以礼节,是因为内心气质禀赋还有问题,还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陆氏认为,“‘知及’是格物致知事,‘仁守’是诚意正心事,‘庄涖、动礼’则修齐治平事,《大学》功夫皆在其内。”蕅益大师则认为“知及、仁守,是明明德;庄以莅之,是亲民;动之以礼,是止至善。”所以,修齐治平功夫不到家,还不能止于至善,就难以“庄以莅之”。
为什么?因为修道虽然自己有心得,但不见得就知道该怎样引导别人。如果讲说者没有注意周边环境清净庄严、对方根性,不是庄重地来讲说,还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教人很有学问,所谓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很不简单的,单凭一番真心率性而为,效果不一定就好!
就像价值连城的礼品,一定要加上最精美的包装,郑重其事地送人。不然的话,别人拿去后,也许就随便丢着,连看都没看。
因此,要管理一方老百姓,或者君临天下,绝不可马虎塞责,必须庄以莅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2fcf6f424a0900b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df7ca0d0b513207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1c06c346f454588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