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官职或天下,但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得到禄位,能够用仁德保持它,但不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来治理,那么百姓就会不敬;用聪明才智得到官职,能够用仁德保持它,能用庄严的态度来治理,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感悟】
朱子《集注》:“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四节,逐步切实,始末次第,秩然明备。茍以常情测之,将谓动之以礼为最易,而知之能及为极至。喜高明,忽平实,非孔门之教。颜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约礼斯止于至善矣。”
一、管理的始末次第,秩然明备
孔子以严谨的逻辑推演,对执政者提出了一步接一步的要求,智、仁、庄、礼四种品德,执政者缺一不可。只有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离娄上》)但只有智与仁,可能导致施政过宽,“政宽则民慢”(《左传·昭公二十年》),其失在宽。所以孔子还主张执政要“临之以庄”(详见【2.20】),但只讲智、仁、庄,则可能发展到过于严厉,“猛则民残”(《左传·昭公二十年》),故其失在猛。
二、尊“礼”可避免野蛮与漏洞百出
礼,是尊敬他人的礼节、礼貌。应该说是国家运转、社会和谐发展、人际交往的基本规矩、准则,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没有礼,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整个社会无法有序发展,人与人无法和睦交往。没有礼,社会永远是史前的野蛮人群落。但“礼”不上升到“德”,只能是失去灵魂的“礼”———实际是“法”,从而导致投机取巧。“德”不能具体落实到“礼”,在操作层面上会有种种问题产生,充其量也只是漏洞百出的德治和仁政,自然是“未善也”。
都说“得之容易守成难”,如果修得“智、仁、庄、礼”四种品德,就能享“五福”了。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