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

作者: 朝霞ZX | 来源:发表于2022-11-13 07:04 被阅读0次

63《正见:佛陀的证悟》((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2016.05.14)

史海拾贝

电气工程师,Electrical engineer

来自专栏读书·点亮生活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北京的朝阳区里边就有几千个仁波切,那么谁将仁波切这个词第一个传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本《正见》的作者。

这本书当年风靡了整个的文化圈,大量的知识分子都是通过这本书,对于佛教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书的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的推荐人很厉害,一个是李连杰先生,还有一个就是胡因梦,他们推荐了这本书,所以它的销量非常大。

这本书是一个普及性的著作,它起源于哪儿呢?就是有一次这位仁波切在飞机上,因为他生活在美国,他有特别多西方的教育的背景,而且很幽默。书里边经常会用到很多只有现代的潮流人士才会用到的比喻,所以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他在飞机上做旅行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看他是一个和尚,就问他说到底什么样的人算佛教徒?这个仁波切就想了半天,然后说那我回答你,如果满足这四个条件就算是佛教徒。

就开始讲这本书里的主旨,就是四法印。佛陀所讲的四法印,这四法印如果你满足的话,你就是一个佛教徒。当他把这一大段讲完了以后,旁边的那个人已经睡着了,但是仁波切决定说我得把这个东西写下来,用《正见》这本书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正见,就是我们说的八正道之一。正念、正见、正定、正信、正精进、正思维、正宇、正定,这些东西是八正道。

正见就是你怎么样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第一个叫作诸行无常,你相信诸行无常吗?什么叫诸行无常?就是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无常,就是这个杯子,你现在看起来它很横长,这就是一个杯子,我随手一摔,它就不再是一个杯子,它就会变成垃圾,这叫诸行无常。

第二个叫作诸漏皆苦,人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是苦的,一切的情绪都是苦的,你相信吗?当然我们知道生气、愤怒、嫉妒、伤心、绝望,这都是苦的,但是爱情呢,喜欢呢?那么美好的瞬间,吃冰淇淋时候的感受,看电影时候的感受,难道这也是苦的吗?那这叫诸漏皆苦。你相信这些东西都会是苦的吗,它会变。

第三个就是诸法无我,诸法无我什么意思,一切事物皆无自信。这个杯子没有一个自信叫作杯子,这个杯子是有很多种元素综合而成,所以没有一个自信说这一定就是一个杯子。比如说你认为什么是有自信的,你自己是一个有自信的人吗?你生下来就是一个你自己,这是自信。不对,你是由多种多样的元素,因缘、机会凑合在一起,叫因缘和合才产生了一个你,而这里边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元素叫作你自己。

最后一个叫涅槃寂静,就是涅槃超越的概念,至于什么叫涅槃超越的概念,就涅槃的那一刻,不需要依赖于时间也不需要依赖于空间,也不需要依赖于你能力的场域。你就用一句佛教的术语讲,叫“横出三界”,什么叫横出三界?就是虫子在爬这个竹竿的时候,你发现你想要从这个竹竿里边爬出去,是不是特别远呢?从根上一直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天哪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头。

横出三界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突然就出去了,钻个洞从边上就出去了,这就是涅槃寂静的概念。所以它不是简单地把这四条罗列出来就结束了,他接下来用整本书就给我们讲了这四个四法印的原则。我们首先来看什么叫作诸行无常,也就是造作与无常的概念。它是从佛陀出家的故事开始讲起的,所有讲佛教的人都喜欢从佛陀出家开始讲起,为什么呢?这才能让你找到本源。

这本书的前面的赠语就写得特别感人,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它说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就是乔达摩·悉达多。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像诗一样,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这个净饭王之子是一个王子,出生以后其实他的性格蛮好的,他跟周围的人处的都不错,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且他力气很大,射箭也很准,就基本上算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准备继承王国成为国王。结果有一个占卜师就在他出生的时候来给他看相,然后又预言了,说你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成就,但是他会出家,他会成为一个出家人,他不会是在家的这么一个状态。后来国王就很怕他出家修行,因此国王就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对他好,绝不要让他看到世界上不美好的东西,一定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很美好。

所以王子甚至结了婚并且生了一个孩子,他生的孩子叫罗睺罗。罗睺罗后来也跟着他一块证道,你想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这个人的心该变得多么的柔软,而且他每天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结果有一次他说我得出宫走走,我不能这么大了,还老呆在皇宫里边,我想出宫走。然后就往出走,走到路边看到一个人在路边乞讨。很老,这个人就是一个老人,走路都弯着腰,颤颤巍巍地,很艰难的样子。

后来这个王子就问旁边的人说,这个人是什么人,为什么他会这样?旁边的人说这是一个老人。王子说,老人怎么会这么可怜呢,怎么会这么丑呢,这么痛苦呢?王子就问说那我将来会老吗?大家说那你估计也会老吧,这个都会老。那我的爸爸会老吗?会。我儿子呢?也会。不玩了,回家吧,回家。

回家第二天他我说再出去走走,换了一个方向走,结果这次碰到了一个病人,躺在那呻吟、呕吐,身上散发着各种各样的恶臭。他又没见过,他说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并不老但他怎么这样?旁边人说这是一个病人。什么叫病人?就是他得病了,他身体生病了。那我会得病吗?王子对不起,你也会得病,人吃五谷杂粮都会得病。他又被破坏了心智,然后回家,回去以后过两天又出来。出来这时候看到有人在发丧,抬着一个死人在往河里边走。这个王子就问说,那个人怎么不动了,看起来脸色那么吓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旁边的随从讲,那是一个死人。

这下把王子吓坏了,王子说那我将来会死吗?你会,你也会死,人都会死。我的孩子也会死?会,孩子也会死。王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回到家里边以后他就一直在想,他说怎么样才能让家里人不死呢,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能够不去接触老、病、死这样的痛苦?

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包括我们在这录像的时候,我在讲这段,我们的摄像哥们就笑,说这王子问这样的问题太逗了。这是大量的人都会产生的感觉,说王子问的问题太天真了。好像贾宝玉一样,问的都是些不知人间甘苦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真的天真吗?各位想想,我们每天在问什么问题?我们经常在问,这次升职我能升上去吗,这次摇号我能摇到吗,我能得到一大笔遗产吗,我死了以后把骨灰往哪撒呢?

各位,事实上我们每天所担心的这些问题可能比王子的这些问题更加的天真,而王子所问的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不停地去思索的问题。而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怎么样处理这些生老病死的压力的呢?我们的办法是,就像哄小孩的时候用拨浪鼓一样,说来看这,用拨浪鼓把小孩的注意力吸引到那边去,让他忽略掉对这件本来应该重视的事情的关注。我们逃避了,我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假装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就不停地去挣钱养家、买房子、买车,希望能够逃亡,逃避掉死亡的压迫。

但是这个王子没有这样做,乔达摩·悉达多回到了皇宫以后,每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说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要修行。有一天夜里,皇宫里的人都睡着了,可能是宴会喝醉了酒。他看到那些宫女们平常看起来那么漂亮,现在倒在地上流着口水,好难看的样子,他越发觉得紧迫。

于是他就离宫去修行,找了一个地方然后铺上吉祥草,做了一个草垫。坐在那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工具,希望能够得到证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

这就是佛陀出家的整个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可能听过很多次,但是我们今天要知道他的动机是帮人们解决生老病死的压力。在出家的过程当中,佛陀到底发现了什么?他用了很多种方法,一开始用苦行的方法没找到。后来他开始接受了别人的供养,喝了羊乳,开始洗澡,让自己变得干净一点,坐在菩提树下读《启明星》,终于证悟了。

那么佛陀到底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在书里边有一个答案。佛陀在突然证悟的那一刻,那天晚上他悟到了不仅人类的经验是如此,所有事物,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这个如此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佛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无法独立的存在,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跟别人相依存的,都是由因缘构成的。如果去除掉这里边的任何一个因素的话,这个事物就不会变得恒常。所以这件事情发生了以后,他说他给这个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无常,无常并不像人们一般以为的意味着死亡,无常意味着变化。

你可以把无常理解成一种变化,但是反过来我们很多人总是抗拒无常,我们希望接受无常当中的好的一面,我们不喜欢坏的无常。就比如说我现在胃很疼,我希望让我的胃不疼。你看如果没有无常的话,你能够不疼吗?它就一直疼下去了,所以胃疼你要想到无常是可以让它不疼的。你喜欢这种往好的方向的变化,但你讨厌什么呢?你讨厌自己脸上长出皱纹,你讨厌自己变老,你讨厌亲人离开你。

所以死亡的恐惧带给人们特别多的焦虑,这个焦虑症患者的来源是什么?我们曾经讲过,焦虑是来自于对无常的抗拒。就是你明明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你明明知道你是没法不接受这个无常,但是你抗拒它,你说最好不要发生在我身上,这时候你发现你的焦虑情绪就会逐渐增加了。而且他更进一步地体认到了没有全能的力量能够扭转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会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他从死亡的压力之下解脱了,因为他知道所谓的死亡是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因缘消散的过程。所以佛教里所谓的生死,生就是聚合,死就是分散。所以当一些东西聚合起来的时候,这是一个生的过程。当这些东西消散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死亡的过程。

因此庄子在佛陀差不多的年代的时候,他就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就是不断地组合又散开,组合又散开。而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点,我们的人生有几十年,所以就会觉得说这个东西似乎应该一直保持下去。当你对无常抗拒得越厉害,你心中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变得越多。那有人讲说,希望不是最好的东西吗,我们不是生活中需要有希望吗?为什么佛陀减少了对于不死的希望以后,反倒他就会变得轻松呢?

各位记得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吗?当潘多拉打开那个魔盒的时候,魔盒里各种各样的怪物、瘟疫什么的全都跑了出去。全部跑了出去之后,他砰盖上那个盒子。好,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说留在那个盒子里的东西叫作希望,过去我们的解读是,幸好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够去面对恐怖、瘟疫、洪水这些灾难。

事实上你仔细想一下,那个盒子里本来装的东西全都是伤害人们的东西,所以希望是所有这些伤害你的东西当中最大的一个。因为存在着这个希望,能够不死的这种感受,秦始皇才会去不断地研究丹药,让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海外求福。最后使得自己不断地焦虑,到晚年变得那么暴躁,人们的情绪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所以当你能够放松下来,知道说这一切都只是变化的时候,这时候你就接受了诸行无常的概念。佛陀的这一个发现告诉我们,无常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特别多的不稳定性,这个世界有特别多的不稳定性。你觉得这个事挺好的,过两天就突然不好了,你觉得这个流行风势挺棒的,但是过两年这个人马上就不红了。

我经常会观察很多老明星,就是有很多明星,我们小时候有很多我爸妈他们崇拜的明星,在那时候就觉得光鲜亮丽得简直要命,太棒了,这人真是了不起。但是现在当你再去看那个七八十岁的垂垂老矣的老人的时候,几乎所有人投给他的都只是同情的目光。所以不要把这些东西习以为常,你反倒能够坦然地去生活,你能够接受无常,与无常和平相处。

所以这里边仁波切说无常是一个好消息,就是因为无常是一个好消息,所以你可以拥抱无常。有了无常才可以发生变化,痛苦也可以逐渐地转化。当你能够知道,不含有那么多期待的时候,你才能够跟每一个当下和谐地相处。这就需要配合上我们前面讲的正见的概念,能跟每一个当下和谐相处,你才不会执着于对于未来的控制,这是第一个,叫作诸行无常的概念。

第二个原则叫作诸漏皆苦,也就是情绪和痛苦的问题。每个人对于痛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痛苦。有些事对这个人来讲是特别棒的事,但是对别人来讲就可能是极大的痛苦,各位同意吗?这里边有一个描述,痛苦和快乐的定义有着极大的区别,即使在范围相对较小的人群之中也是这样。对某些人痛苦的定义,是其他人快乐的定义,反之亦然。对某些人而言,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快乐,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拥有700双鞋子才算是快乐。

即使在个人身上,痛苦和快乐的定义也经常有变动。一个轻佻的调情时刻——仁波切知道的事还挺多——在酒吧里一个轻佻的调情的时刻,可能因为其中一个人想要更认真的关系而突然变调,转化为恐惧。所以这些情绪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于痛苦和快乐的定义,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哪?痛苦是来自于我们自我的根源。我们执着于那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因为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而且是空的。但是你会认为你这个自我是真的,当你看到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的时候,你看到自己的肉体,你了解到自己的想法,你看到自己的行为。当你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认为说这明明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一个人对自我的意识越强大,你的痛苦就会越多。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说有一个喇嘛,有一天在切东西的时候不小心划到了手,那个手就流血了。他很疼,他就疼了一下,然后他说了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这个自我还真是强大,就这个我执还真是强大。那个痛苦让他感受到了我执的强大,为什么呢?因为我执导致你觉得这个东西变得更加痛苦。

我们对自我的执着导致我们把痛苦的感觉放大,我们会认为说这个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的身上,能不能剥离出一个简单的单独的痛苦?比如咱们就说割破手这件事,割破手这件事真的是一个痛苦。当这个痛苦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特别痛苦呢?其实你会说不就是割破手了吗,贴个创可贴不就好了吗?你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那你说我真的割破了,我疼,那个疼痛事实上它就只是一个疼痛而已,它就是一个热量在跳动的感觉。

举一个更能理解的例子,失恋这件事更容易理解。当你看到别人失恋的时候,你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失恋的时候,你会觉得说失恋是机会,失恋代表着新的开始。但是当你自己失恋了,你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终生都落下一些痕迹,原因是什么?因为你觉得我凭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失恋发生在我的身上?当这种对自我的痴迷出现了以后,痛苦的情绪才会不断地放大。所以我们究竟该如何减少痛苦?佛陀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思考。

悉达多发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觉知,如果你能够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到你的情绪,学习如何避免你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各位,觉知对应的东西是什么呢?叫作“无明”。

无明会带来痛苦,所以什么叫无明?事实上无明并不是错误或者无明并不是罪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有一股无名怒火。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单纯地就是不了解事实或者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者认识的不完整。所有这些形式的无明都会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和低估。

所以当你有着无明存在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会特别多。无明对应着烦恼,那么怎么解决无明呢?我们所用的方法叫作觉知。当你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时候,认识到你所执着的自我本身并不存在的时候,这个无明就减少了,你的痛苦也相应就减少。

所以如果你像悉达多一样,学会检视自己的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的话,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当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你比如说爱自己的孩子,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事。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情绪应该没有什么错,没有什么对和错的区分。但是告诉你,这个情绪也会带来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它会转变。

很多人爱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就要离去。所以这里边专门谈到了关于爱,很多人说爱是一个正面的东西,爱不应该说它不对,它是痛苦。爱就有对象,只要你说到爱,就一定会有一个对象的存在,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独立地存在。你说爱什么?总有个对象,而有对象就意味着它会变化,它会失去。因为你爱孩子更多,所以孩子带给你的烦恼也更多,你爱你爱人更多,爱人带给你的烦恼和伤害就更多。

有一位民国时期的老先生,修为很强的,好像是南怀瑾先生的师傅的师傅,袁焕仙先生的师傅。去世了以后大家都去探望他,就问他们家的这个孩子,就讲你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独特的教诲没有?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他儿子讲说,我爸爸也没什么特别的,我爸爸就是能做到两点。第一点叫作视众生如子女,他看待世间的人都跟看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你听起来这很高尚。

第二句话说,他视子女也如众生,他看待自己的子女也跟看待众生一样,这叫作无分别心。而爱实际上代表着分别心的存在,当你给自己坚定地认为说,这种感情很浓烈,这就是美好的爱的感觉的时候,这时候是你的分别心最为强烈的时候。而当这个分别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带来执着,执着就会带来痛苦。所以第二条叫作诸漏皆苦。

这些对于无明的执着是来自于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习气。还记得我们讲,什么叫真正的自由吗?自由就是要摆脱社会的惯性。这个习气就是我们的一种惯性,我们需要不断地与自我作战,不断地去减少对自我的执著。你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觉知,才能够知道这个痛苦既然能够发生在别人身上,它也可以发生在我的身上,它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现象。

我可以去观察这个痛苦,跟它和谐相处,看它升起,然后看它熄灭。当你看一个东西升起熄灭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慢慢地那个波澜就会越来越少了。很多人特别喜欢沉迷在无明的喜乐当中,这是术语,什么叫“无明的喜乐”?就是我不去管那么多你说的这些真理什么的,我觉得现在觉得快乐我就是快乐。我现在觉得挣钱特好,我就觉得特好,我现在觉得身体棒棒的,很好就很好,这叫作无明的喜乐。

那么这个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这书里边说了一句话,这个我特别喜欢。他说无明的喜乐不过是不断地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而低估障碍而已。就当你觉得说我身体棒棒的,这事我觉得已经很高兴了,你低估了什么障碍呢?你低估了你将来还是会死,身体还是会越来越糟糕。我们总是选择性地接收那些生活中的好消息。让我们觉得一所大房子,最近房价升得好厉害,我又赚钱了,觉得自己的账户上又多了多少钱,这时候你会变得更安全。

但实际上你在逃避着生老病死的考验,你在逃避着生活中最终要去面对的那个转化、那个无常的到来。那有人讲说那你老学这个,你不是生活变得很无趣吗?在佛陀证悟了这些东西以后,他没有变得无趣,他反倒变得更加喜乐了,为什么呢?他所得到的这种大的快乐不是我们简单所讲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大乐。

这个大乐是什么呢?是觉知的快乐。什么是觉知的快乐?就是因为你觉知了这些事物本身的本性和原理之后,它并不妨碍你接着去享受这杯茶。反而当你能够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的时候,你更加容易去享受这杯茶,并且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为什么不能够给自己一些清澈的、透明的,在拥有了觉知之后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呢?这时候你发现有时候嘴角的那个微笑就是证悟的表示。很多事在很多人看来特别烦恼、痛苦无助的时候,在你看来,那些只是因缘聚合的关系而已。

禅师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无论你是说股票的问题、婚恋的问题、孩子教育的问题,禅师给你的答案出乎意料。但是他的情绪总是淡定,他有幽默感。为什么一个证悟修道的人或者说修行比较高的人,他总是会有淡淡的幽默感来看待这个世界呢?因为他是处在觉知的喜乐当中。

他不是处在说拿到这个合同了好兴奋,没有,他是觉得这一切都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拿到这个合同也不用那么兴奋,这是我们该做的贡献,我们为这个社会在做点贡献。好好做,没问题,没有说出家了或者说做了居士,就不要再去赚钱了,不需要,这个东西本身也是滋养自己身体的过程。

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鼓励大家说你们多挣点钱,为什么?多赚钱你才能多做事,你才能够为众生多做些事,你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滋养。所以它并不妨碍你在生活中获得喜乐,你只不过把喜乐从无明的喜乐上升到觉知的喜乐的层面,这是第二部分,就是让我们要知道情绪的关系,叫诸漏皆苦。

第三个部分就是诸法无我,这个诸法无我的核心就是空。我们过去很多人就会经常说什么叫空?我就经常跟大家讲一个案例,比如说我这样转手指,从下往上看我的手指,你认为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顺时针的转法。当我转低一点呢?你也可以转低一点,把头伸出去看,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逆时针。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说我一开始想转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吗,我是想转顺时针对吗?我是想转顺时针,但是转着转着往下一放就变成了逆时针。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则生,因缘消散则灭。在你看来是顺时针而在对方看来是逆时针,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法无自性叫作空,就是这个东西,它没有一个自我的本性,你一定要执着于它,这个东西就叫作空。所以很多人比较宗教,说佛教和基督教或者和伊斯兰教有什么区别?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佛教是无神论。佛教从来不认为有一个神是叫佛陀,然后他来拯救你或者怎么样,没有。

没有这个概念,佛陀是一个人,佛陀只不过是他觉悟了。所以布达的本意是觉者,这个人觉悟了,如果你在此刻觉悟了,你就是布达。所以“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这话就这道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去觉悟。而且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上天堂不增下地狱不减”,无论你在哪儿,你心中的那个佛性是不变的。

所以当你了解到说空并不是没有,你看这个桌子它有吗?很多人讲说佛教说空,那你连桌子都别卖。佛教没有说这个桌子不存在,这个桌子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桌子,没有一个字性叫作桌子。这个桌子是因为因缘聚合,是因为很多种因素而存在的,包括咱们的需要,包括这个材质,包括铁,包括钉子,包括这个地放在这儿,它才成为了一个桌子。这是因缘聚合的结果,这里边任何一个因缘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我们不需要它了或者这个钉子坏掉了,木头朽掉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桌子,它会不断地变化。

因此不是说一切都没有,而是一切都可以理解为一场梦,可以理解为是一场幻境。我特别喜欢跟我们家的老人家聊天,跟老人聊天的时候,你经常会听他们讲这一辈子过来真的跟做梦一样。很多过去发生的事还历历在目地放在那,当年为那个事那么痛苦,那么执着,那么吵架生气,现在回过头来看何苦呢。你会觉得当年为那个事执着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是当年你就是放不下,在那一刻你执以为真。你觉得周围的这一切都是真实不虚,而且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所以为什么说佛教帮人们解除痛苦?原因就在于你要了解到这些东西的根源是来自于你执以为真的。我们还经常在佛教里谈到一个“业”的概念,就是种一个善业和恶业,这个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业只是一种没有善恶的区别,卡马是指什么?就是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报应系统,不是有人给你在会计本上记账,说这有好处这有坏处,这个加一百分这个减一百分,然后你可以得到上海的居住证什么的,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业其实只是一种因果法则,它不应该和道德或者伦理混淆在一起。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什么是负面的什么是正面的定下一个基本的标杆,那么到底怎么样判断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呢?能够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事,这些动机,那么这都是导致负面的结果,这个叫作恶业。任何带领我们去曲进,说一切情绪皆苦的这种真理的行为,就能够造成正面的结果,这个叫作善业。

它并不是道德层面的判断,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概念。让我们知道说应该带大家去接近真理,去了解那些事物的本质。那么一个人真的证悟了空性之后能怎样呢?你说了这么多关于空性的说法,证悟了空性到底能怎样?我这里念一段关于佛陀证悟空性以后的话。他说了悟了空性以后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者宫殿里的丝绸坐垫没有任何好恶的分别,金丝坐垫的价值完全是由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造作出来的。我就经常会笑说,那些人买和田玉,说炒到那么高,我的妈,那玩意到底有什么作用。或者钻石,这都是人性的贪欲造作出来的东西,它也可能突然有一天就真的变得不值钱了。

像当年中国的水仙花一样,坑了那么多的人,就是当人性的感觉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个东西立刻就消失了。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不是令我们舒适或习惯世界上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能够超越世俗,不被惯常的逻辑界限所限制,你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界限,能够了解空性是如此的可笑单纯,弥勒日巴躲进牦牛角不会比别人戴上手套还令你惊讶。

这个话有一个典故,弥勒日巴是一个大的证悟者,他经常会躲在牦牛角里边。这个事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什么的,时空和空间的概念真的被人们彻底破解了以后,可能这些神秘现象就能够得到一些解释。

这句话我也没有完全地理解,只是告诉大家说,无分别心其实是喜乐的来源。当你能够了解到这个东西是空性的,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呢?对于空性的了解其实是更让你接近于觉知的方向,你觉知得更多,你的诸路皆苦的那个部分所产生的无明,它所带来的痛苦和喜乐就会逐渐地减少。而由觉知所带来的那种幽默感,对于世界了解之后的这种幽默感和通透的感受就会不断地增加,这就是一个不断证悟的过程。所以第三条叫诸法无我,不要去执着于那个名相,不要去执着于自己的名字有没有出现在什么榜单上等等,有没有成为什么样的代表,这都关系不大。

《金刚经》里边最后的那四句话就是这样讲,它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勉励自己,会让自己更加容易去思考这个层面的问题。

最后一条,我觉得最难讲的部分叫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陀在做证悟的时候,其实快乐并不是他的目标,追求快乐并不是佛陀想要达到的目标,他想要达到的是涅槃寂静的状态。他不顾教导与理解有多么困难,反而以无比的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突破以后的发现,他设计了具有百千万种方法的道路,从单纯的敬香、打坐、观呼吸等等,一直到复杂的观想、禅定等方法,这才是他超凡的力量。

所以佛陀在证悟之后,他并没有去寻找那个涅槃寂静的状态说,我突然之间我就走了,我做了一个自了汉,我成为了一个阿罗汉,没有。大乘佛教的含义就是这个船很大,他回来来接引别人,他想办法让世间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佛陀说法49年,到处在不断地讲法,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借由这条道路来了解到说,怎么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本相。

如果你对佛教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方法真的是特别多,叫84000法门。有特别多的方法可以对症你的84000个烦恼,有大的有小的。所以佛陀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就冲他能够讲出这么多的方法,能够使用到这么多对话的方式,甚至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做反转课堂,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讲经说法的道路当中来。

有一个地方我觉得跟现代的教育学是非常有关系的,你比如说佛陀在准备灭度的时候,他的弟子问他说,您走了以后我们皈依谁呀?您都走了,我们皈依谁?这个佛陀讲说皈依法,然后皈依律,以律傍身,就是我走了以后你要去皈依那些规矩,我们在修行当中的各种规矩。这个为什么最近突然对我启发很大?我在看儿童教育的书籍,他们说当父母给孩子定下了很多的规矩的时候,会让孩子特别有安全感。

一个心中有规矩的孩子,他走到学校或者走到地球上别的地方,他也会觉得有安全感。因为他皈依这个规矩,这个规矩代表着父母对他的加持。

证悟之后佛陀都做些什么?佛陀修行的目标并不是快乐,快乐并不是单纯的目标。对于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是涅磐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就是你们各位现在坐着的地方,你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的话。

所以为什么叫涅磐寂静或者叫涅磐超越?就是它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你是可以当下顿悟的,你是可以一下子进入到那种喜乐的境界当中去的,而不需要依赖于时间或者空间。

那么佛陀证悟之后做了些什么?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这里边还有一段说,证悟的佛陀并没有就此终身退隐,他不顾教导与理解有多么困难,反而以无比的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突破之后的发现。他设计的具有百千万种方法的道路,从单纯的敬香、静坐、观呼吸,一直到复杂的观想、禅定等方法,这才是他超凡的力量。这就是大成佛教所讲的度人,那个法子变得更大了,能够接引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认为佛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这四条对于佛教来讲是最入门的四个标准。你是不是相信司法印?当然我们读书会并没有任何的宗教倾向,我只是把这东西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做更多的判断和了解。这个东西对你来讲能不能接受?如果你短期之内不能接受也不要勉强自己,就你可以更多地观察这个世界,去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经常有一些大哲学家或者一些和尚会讲说,生死之外别无大事。就这个世界上除了生死之外,还有什么更大的事?当你能够努力地思考柴米油盐之外的关于生死的事情的时候,你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智慧,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假如你找不到答案的话,我觉得你可以接近佛陀所说的这些东西去仔细地思考一下,看看他是不是能够跟你的内心产生激荡,这也就说明你心中有没有种下这个种子。

相关文章

  • 正见 何为正见

    昨读《曲肱斋》,收获正见。 炼功修炼,须有正见。 破执无我,不二法门。 皆需正见做主。 修炼目的,到底为何? 人生...

  •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

    ?1. 正见:正当的见解 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等 ?2. 正思:正当的思想 能...

  • 基础导读 第五讲~第十讲

    第五讲 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正见的重要性: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导。戒定都要在正见、般若的基础...

  • 第五讲: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一、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内涵 1.世间正见 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世间正见一般有四点:一是有善有恶;二是有业...

  • 正见

    空谷幽兰

  • 正见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

  • 正见

    天可怜见,愤青的大是大非是非都在伦理范围之内,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着一股子浩然正气做出判断,此人之肉彼人之毒,...

  • 《正见》

    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 在推荐本不错的书《正见》 非传统的宗教哲学,而是...

  • 正见

    若无法阻止,就敞开双臂拥抱它吧。

  • 正见

    今天把办公桌好好整理了一下,又把电脑桌面也归好类,整个感觉清爽多了。送了一份文件,少打了一个字,本来想着蒙混过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dh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