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对于“大珠小珠落玉盘”印象颇为深刻,脑海里马上可以浮现出这么一个画面:晒干的黄豆散落在铝盘里,发出一阵清脆的声响。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以前家里常备有晒干的黄豆,晒干了的黄豆很坚硬,耐保存。每次要煮黄豆时,常常会从袋子里随手抓出一把或三两把,放到一个铝盆里。一粒粒黄豆碰撞铝盆,就会发出“叮当”清脆的声响。当然,铝盆不等于玉盘,黄豆也不等于大珠小珠,但我所理解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此。
这一句于我来说,太有声画感了。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似乎就没有太多的体会。
直到有一天,读到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才有了新感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离别相送的情人双手相执,泪眼相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情境是无声的,但离别忧伤之情跃然纸上,一点都不逊色于大肆描写号啕大哭。后来,欣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发现一开始就有许多停顿的地方,这种停顿,像拍岸而来的潮水,在触碰到岸边礁石时,“轰”的一声巨响过后,突然声音消散。恰恰是那一瞬间的沉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和震撼的力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不就是音乐的留白吗?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中,但凡流芳千古的作品,或有意或无意,都会有留白,差别可能就是留得多一些和少一些而已。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惜墨如金,计白当黑。明代的八大山人,是留白的高手。他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道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墨点无多”反过来也就是说留白多,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书法作品,都有大量的留白处理。像《孤禽图》,整个画面,只画一只鸟,一只翻着白眼的鸟,而且只露一只脚,另一只脚都看不到。在鸟的左上方,题有九个字的落款,并钤有三个印,在画面的右下方,也钤有一个印。除了这些之外,其他的没有了,都是空白。如果要在留下的空白处再画一些鸟上去,至少还可以画上十只。又如《游鱼图》,画面上只画了一条鱼,上方题写了四行字,章法较为疏朗,也是留白较多。这些作品,看起来是孤寂、冷清的,也因为画面简洁,着墨无多,确实让人产生许多联想的空间。为什么要这么画白眼?为什么要画残山剩水?这些问号,只有深入了解他的身世,他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去解读画作所表达的情感。
“画实容易,画虚难”,这个虚,就是留白,看似无,实则有,且包罗万象。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代李渔对虚的运用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大约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耳。”
人生如艺,推物及人,是否也需要一些留白呢?
宋代欧阳修有一首描写小满节气农家生活的诗《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南风原头吹百草》,他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南风原头吹百草”,“麦穗初齐稚子娇”,最后发了一通感慨:“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这两句说的是,田园风光的乐趣没有谁知道,因为对于农户来说,他们天天早出晚归,盼望的是丰收,“老翁但喜岁年熟”,至于田间地头的美景和农耕时节的美好,那些都是扯淡。世间皆浊,唯我独清,只有我欧阳某人知道这田间之乐了。可是,欧阳修又感慨岁月蹉跎,本来应当在身体强健之时就隐退,谁知等到衰老时才悟出这个道理,实在太晚了。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虽然大名鼎鼎,但人生却过得并不顺畅。年幼丧父,青年参加两次科举落榜,中年三遭贬谪,晚年多次想辞职告老还乡未被批准,一直到去世前的一年,才得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成功。他做了个忙忙碌碌的公务员,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朝廷。所以到老时,才会发出“顾我蹉跎已衰老”的感叹。
当然,欧阳修的人生是有留白。《醉翁亭记》一文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他懂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
相比之下,晋代陶渊明倒是活得更明白一些,虽然二十岁便踏上仕途,但多次反复入职辞职,与那些战战兢兢害怕丢了铁饭碗而一干到老的官员有许多不同。四十出头的年纪,本来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可是他辞官归隐的决心却变得无比坚定,然后,一不小心还弄出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那一年,陶先生屈从于生计,应聘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了年底时,上级派人来检查工作。本来这种检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谁知前来检查的领导是个贪官。贪官们擅长抓住鸡毛当令箭,有检查这种机会,当然会要挟一番,“你不乖乖听我的,我就到上面参你一本,说你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要想通过检查,明白人清楚少不了吃好喝好送红包。可惜陶先生不吃这一套,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个彭泽县令,他只当了八十多天。而这一次辞官后,他正式开始了归隐生活,写下了不朽诗篇《归去来兮辞》。然后,文学史上多了一位田园诗人。假如陶先生忙于公务活动,也许就没时间写那么多伟大作品了。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位高权重的人,一样有顶级的作品流传百世。像王安石,官至宰相,不但官当得大,文学作品也牛,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至今仍然广为传诵。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懂得留白。无论富贵与贫困,生活坎坷与平顺,即使奔波于繁忙公务,受困于琐碎家事,都能够留出一点时间潜心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一以贯之不懈努力。所以,再怎么百无聊赖,也能够找到生活的一点光。
生活不要塞得太满,塞满时空的吹拉弹唱不是不可以,而是没那么多想象的空间。人生不要过得太挤,不管做什么,就算劳劳碌碌,都要给自己挤出点时空,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发呆,留一点梦想给自己追求超越……
人生至满是留白,留下些许时空间隙,也许会成就更完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