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田家四季》,上课的是一个刚刚走上讲台一年的年轻教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新手教师,这位教师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堪称优秀,不仅教学思路清晰,而且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朗读训练等都落实到位,课堂的组织与调控也活而不乱,教师教态得体、言语温和,师生关系融洽自然。
但是毕竟是年轻教师,整节课还是能看出年轻教师的一个通病,那就是过于关注作为教师的自身素养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下面列举三个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片段一:
《田家四季》是一首儿歌,儿歌的第一小节描绘的是田家春季的景象,最后一句为“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尤其是感受麦苗儿和桑叶儿“嫩”和“肥”的特点,老师出示了一张麦苗的图片和一张桑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麦苗儿和桑叶儿透亮的的颜色,然后以教师的朗读“麦苗儿多嫩啊”“桑叶儿多肥啊”来强调这两个事物的特点。
说实话,“嫩”这个词语本来就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到,而“肥”这个词语对于广东的孩子来说很少用在植物上,所以这两个词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教师出示了图片,但是由于难以用言语表达,相信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这两个词语的真正意思。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事先已经预设了学生不能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才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麦苗儿和桑叶儿的特点,但是她恰恰忘记了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见识和阅读上,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见过“嫩”的植物和“肥”的植物,孩子们是不大容易理解它们的真正意思的。
其实,像这样只能意会难以解释的词语,教师不妨模糊处理,等到学生经历多了,见识广了,跟这两个词语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这个句子中麦苗儿和桑叶儿的这两个特点了。
片段二:
儿歌的第二节描绘的是夏季田家农事忙的景象,其中“农”字是要求会写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的意思,教师出示了“农”字的甲骨文图片:上面两棵树,代表“林”,意为农垦地区,下面是一只手握着一把农具,画面生动形象,很好地展示了“农”字手持农具锄草耕耘的意思。
但是,我以为,这样的设计有画蛇添足之嫌。首先,“农”字的意思不难理解,而且义项也不复杂,都与“开垦”、“耕种”有关,比如:“农民”、“农事”、“农田”、“农业”、“神农氏”等,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这个字,完全能理解它的意思,没有必要再用图片来解释。倒不如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中提到的“播种、插秧、耕田、采桑”等词语来理解这一节中的“夏天到,农事忙”一句,理解田家在夏季里有哪些农事,从而感受到田家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不易。相对于“农”字的意义,我以为这些农事才是今天的城市孩子不曾了解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理解有困难的再以图片辅助理解。
片段三:
在这节课的尾声,教师安排了一个写字的环节,选择了“归”和“戴”这两个字进行范写,“归”字笔画简单,费时较少,“戴”字比较复杂,教师在范写之前设置了两个小环节,一是先让学生说说如何记住它,然后出示了一个口诀:“土字头,田字腰,共短腿,斜钩撇点用大刀”帮助学生记忆;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识记“戴”字的用法,教师告诉学生,在身上佩戴装饰用的物品的时候就用“戴”,然后举了“戴帽子”、“戴红领巾”、“戴围巾”几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客观来说,“戴”字是很多人容易写错的一个汉字,而且“戴”与“带”的用法也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写对、用对这个“戴”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难了。要记住它的字形,用口诀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教师用的这个口诀我以为不妥,因为这个口诀仅仅是以相加的形式将字的几个部分凑在一起,而与字义无关。《说文解字》里认为,“戴”是一个形声字,左下从“異”表义,右上从“𢦏(zāi)”表音,而“異”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说,就是把东西戴在头上或顶在头上,从这一点来说,不如就将“戴”字拆分为“異”和“𢦏(zāi)”两部分来记忆,一方面“異”的字形比较容易识记,另一方面有“𢦏”这个部位的字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栽”、“载”、“截”等,这样来记忆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戴”字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记住这个字。
而“戴”字的用法,向来是个难点,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接触得少,要想真正掌握它的用法,确实不是易事,教师不妨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举例,再将这些例子中使用正确的归为一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从而自己归纳出用法,找到“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这个用法,这样,他们自己归纳出来的用法才能记得更牢固。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将未知变成已知的一个过程,要让教学真正发生,教师在课前除了要研读教材,更重要的还要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相关年龄的身心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已知,甚至学生所处的地域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立足学生实际,让教学真正发生,帮助学生得到更适合他们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