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江东去》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平时不喜欢追剧,但对于热播剧会看原著。
看完《都挺好》再去看《欢乐颂》,突然发现竟然是同一个作者阿耐,当时我就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两部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其它作品能差吗?
带着好奇找度娘,果然阿耐实力派作者!远来人家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编剧,还是网络文学20年百位代表人物,这实力不容小觑,长篇小说《大江东去》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带着钦佩的心开始阅读了。
该书以1978年恢复高考为起点,讲述了1978年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小海归的典型代表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等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沉浮故事。
小说以编年体的结构体例规范了叙事口吻,并且贯彻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
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想:
文中的事件作者积累了多少创作笔记?没有一定的职场经验能写得这么精彩?150万的文字、30年的变革怎么衔接?
伏笔
宋运辉读大学期间在附属小学当辅导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梁思申作为一名有见地、教养极好的小学生,足以证明她的出身好、家世好。后来梁思申出国读书,按理说这师生关系到此结束,可是梁思申在国外寄人篱下受委屈的时候,写信给曾经的宋老师,宋运辉把梁思申当朋友对待、尊重,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生。
杨巡初中毕业就肩负着和母亲一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挑着担子卖馒头被称为“小杨馒头”,为他以后干个体,在商海打拼埋下了伏笔——杨巡生意头脑就不足为怪了。
雷东宝出场的时候是一个刚退伍的军人,家徒四壁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说对象都是困难户。偶然的一天,在风雪交加的那一天偶然遇到了宋运萍,并且一见钟情。宋家在特殊的年代里夹着尾巴做人,生活中突然出现了根红苗正的雷东宝,瞬间感觉有了依靠,从此宋运辉和雷东宝成为了互相默认的兄弟。
梁思申和宋运辉的交往只能依靠书信,并且梁思申不但诉说烦恼、分享快乐,还给宋老师寄不同的书籍,为后来他们走在一起埋下伏笔:一个国企老总、一个小海归看似不在一个圈层,但是他们的认知在一个水平线上!
移步换景
这部小说以宋运辉所在的东海国企、杨巡在市里经营实体、雷东宝在家乡打造集体经济,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他们三个又是利益共同体,推动故事情节时,场景变换很多。
而每次换景的时候,作者都有不经意间的前奏,一句话、一个人物的想法就能把场景切换过去。
比如,参加杨巡的婚礼,一个邀请电话,雷东宝便有专人司机开着豪车、带着得力助手气派地从老家来到东海。
隐患
梁思申的外公是大上海曾经的高材生,后来到国外发展并且发展相当不错。
晚年跟着梁思申回到上海暂住,因为宋运辉的关系自然和雷东宝也有交集,并且还到雷东宝的阵地——小雷家观摩。
那时候正是雷东宝的高光时刻,是受人尊敬的书记,在小雷家一手遮天、一言九鼎,被称为“雷老虎”。可是久经商战的外公当时就看出了弊端,并让宋运辉委婉转达。
这为以后雷东宝在权力争斗中被迫出局,埋下了隐患,最终被出局。
出局
无论是受国家扶持的国有经济、还是地方财政支持的集体经济、亦或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个体经济,经过时代的筛选,有人成功上位,比如宋运辉从一个不起眼的技术员,依靠自身无可替代的技术,一步步向上走,慢慢走向管理层,后来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
再比如小杨馒头,从卖馒头当做起点,在东北翻车,后来转战到宋运辉所在的城市逐步扩大地盘,几经曲折成为了拥有几家市场的杨总。
但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功的,创业不但有胆识,还要有格局,甚至认知层面。
宋运辉的姐夫、农村改革者的典型代表雷东宝,曾经在小雷家村如火如荼地上演惊心动魄的改革大戏。军人出身带给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他拎着脑袋走在政策的前面,大胆带着全村人承包到户、办砖厂、电线厂,闯出了一片天地,但最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被时代淘汰。
我个人觉得雷东宝出局是本书画龙点睛之作,成功不完全靠冲,还要有纵观全局的伟略和站在高处看风景的格局,知识层次更不能小觑,否则,被时代淘汰是分分钟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