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午,为了打发饭后的无聊时光,我到国家博物馆转了转。
当然了,我是昨天下午提前预约了的,否则是不能进去的。
馆里观众并不多,可以一件件地看,累了,长条椅子上也可以随便坐,不用担心有别人来打扰。
从北门进入博物馆后(现在只开放北门),中央大厅里大大小小的雕塑吸引了我。有表现个人的,如秋瑾、瞿秋白、方志敏、白求恩等;也有表现群像的,如红军宣传员、小英雄、北伐军、《五四运动》青年头像等;有石雕,也有铜雕,还有玻璃钢雕。
我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要数中门南侧第二排的《仇娃参军》。展签上写的内容是:《仇娃参军》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流域一个送子参军的故事。雕塑表现了家中父亲战死,爷爷伤残,八路赶走了日本兵,爷爷吹起铜唢呐送孙子参军的情形,刻画了仇娃一家为国赴难的英雄气概。
作品中有三个人物,居中坐在平板车的老人左腿膝盖以上折断了,双手握着铜唢呐,鼓起腮帮子,正在吹奏他自己最爱手,孙子最喜欢听的曲子,也许是《百鸟朝凤》,也许是《黄土情》,也许是《庆丰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爷爷面色凝重,按展签的说法,他的儿子应该刚刚战死,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多年的战乱,让爷爷深知,国破安有家圆,爷爷选择了更大的爱,继续送孙子上前线,还要亲自吹着他爱听的唢呐送他上战场。
爷爷的右手边,是表情木然的妈妈。她应该还没来得及从刚刚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就又要送儿子去参军。她又能怎样,她只能这样。她虽没有像岳飞的母亲那样,给临行的儿子后背刺上“精忠报国”,但她也足够坚强,强压着自己心中的痛和不舍,陪爷爷一起送儿子上战场,也让儿子对家里放心,有她在,家就在。
憨憨的仇娃,胸带大红花,手拿铁砂桥,面部表情是在强忍着泪水。看着他的形象,我突然想起了《本兰诗》的几句话,套改一下放在他身上也合适:“父亲已战死,仇娃无长兄。愿扛铁砂枪,辞亲去远征。”
画面是安静的,爷爷不说话,唢呐代表他的心声;母亲不说话,心随仇娃上战场,盼儿枪枪杀敌寇,身不受伤永健康;仇娃不说话,他怕自己一说话就哭出来,让爷爷担心,让妈妈伤心。
我也不说了,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看着画面听唢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