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今年高考前一天,整理过后,我决定发上来,聊慰怅然若失的自己。)

是的,高考在即,心里颇不平静,于是写些字。
说来有趣,我中考前似乎也写过些字,看来中高考于我同样紧张。
现在差不多18:40,明早8:30进考场,算来,距离进场竟是高考不足半日了。现在我居然还在“发闲”,更是有趣。
刚过去的晚饭时间,我没有去食堂,却是去后山上走了一遭。那大概是我最后一次闲踏竹林间,权当道别。带着道别的心境看事物,一切都变得珍贵了起来。竹叶遮蔽的天空,小道两旁的桃李,断枝的树,都引我驻足。我竟从未发觉上紫霄阁的岔路上有一株杨梅,不知道艺术楼后的小径旁有一颗被啃啮得如此衰颓的树,没注意头顶的枝叶已入二十米上高空。原来,要等到分别时候我才能注意到这么多。
分岔路向上是紫霄阁,向下是报晖亭。报晖亭,聊报三春晖,乃是老学长学姐共建。亭子里不常有人四周也不很干净,但景致却很好。入亭小径,左边是枫树,右边是不知名的矮草,这般季节,红绿相映,繁盛却不嘈杂,别有一番意趣。站在亭周上望,可见紫霄阁一角飞檐,下望可闻竹木窸窣,清风浮叶。学校里亭子不少,确数报晖亭最具情谊。
再往下走几步,只见一杆弯枝断了去路,大概它攀着大树生长,却被胡来的风吹得没了依靠,于是,就倒下了吧。我怕乱动它反而折断了树干,不敢上手,只好回头走了。
上这一次山,我从杨梅树上摘下两颗泛红的果子,又将它们放置在艺术楼后那颗被蛀空了的树干里。原本我想的是摘一段这后山的灵气,以求考试顺利。但一转念,发觉并不必要。其实这座山该带给我的,早已全数给完了,甚至我还贪婪的多拿了一些。注定这山,这地,这人,我什么也带不走。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于学校便是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子。他们是我们人生中这一段的陪伴者,守候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十几年二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一瞬。写到这些总不免令人伤感,但所幸我们能拥有这共同度过的两三年。到现在我已不再相信记忆。回忆会被冲淡,甚至取代,我能记得的人事当真寥寥无几。但两件事我总会记得,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我就读于此。2018年6月7.8日我在此高考。大概,这就够了。
每隔这么几年就会有这么一次——既定的生活状态被打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地方,万象更新。每一次我总会留恋过去,又在留恋过去中适应现在。人一旦感觉到安定,就会渴望不变。希望明天醒来还是习惯的作息,希望明天上课还是熟悉的老师,希望身边还有熟悉的同学,希望,就这样日复一日,无忧无虑下去。可能这就是心理上的惯性吧。但很可惜,总有外力迫使我们改变这种状态,并且我们无力抗争。
从小到大,每一次的作息改变都伴随着我的哀嚎。在改变来临前,我说不可能接受。但最终我都接受了。
不只是我,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嚷着不能接受,可连反对都没有就结受了。我们不抗争,也无力抗争。于是,就这样随它吧。
时间过去了,随它吧;感情淡了,随它吧;回忆忘了,随它吧;我们走远了,也随它吧。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感恩你们曾相聚于此。
感恩你们曾来过我的生命里。
要分开,就随它吧。
--2018/06/06

(高考已过去11天了,看着渐息的聊天,真正感觉到了别离的到来。与同学聊天时他向我抱怨,很多人都联系不上。我沉静许久,可能,这就是各奔东西的前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