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四书五经的老夫子,看见报纸刊登这样的广告,无不痛心疾首。陈济棠也担心歌舞升平的生活,会对人们的精神,产生负面影响,造成道德滑坡,遂在20世纪30年代发起了道德重建运动。他从第一集团军各级政治中,抽调部份政工人员,组织提倡传统道德、阐扬国学精华的“明德社”,出版杂志,重建“为政以德,德治天下”的理念;编写历代贤臣、名宦行状的《官人模范录》,在政府官员中,倡行明德修身,要求大家终日惕厉,不忘官箴,“尚中庸,去偏激,使到阶级融和;重实行,轻哲理,使到文化统一;喜和平,厌侵略,使到平等博爱”;又办学海书院,照搬张之洞的办学制度,以研究周易、礼制、道德经、孔子、孟子、宋明理学、曾国藩为课程,以期造德器这养成。
然而,到了民间,重建运动,却变得离弦走板,诸如规定省小学一年级起要粗明经义,高小至初中分四年读完“四书”,高中以上读“五经”,而《孝经》则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省教育厅推出的《新公民课本》,第一课就是让学生们学会说:“陈总司令爱我,我爱陈总司令。”政府规定在游泳场要用木板分隔,男女不能同池游泳;新国民戏院聘请男伶白驹荣和女伶关影怜同台演戏,也被公安局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演出;甚至连歌舞团,亦不准男女同台献艺。在经历过五四运动之后,这种与时代脱节的道德规范,令人有隔也之感,不仅备受知识界质疑,而且在现实中,也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