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清晨,青城山。
风轻云淡,旭日东升,登临青城后山南麓,越过繁华喧嚣的泰安古镇,山行二三里由燥转幽,渐入佳境。
晨曦的阳光透过萦绕于山间的薄雾,照进丰茂的密林,唤醒了各式各样的生灵。清澈见底的湍流在幽涧潺潺而下,拍打岩石溅起鹅白的水花;微风荡漾摇曳着满山的翠叶竹枝,梳理得山坳此起彼伏;机警的松鼠自树洞中悄悄探头张望,犹豫再三之后爬下大树,去寻觅美味的早餐;鸟儿栖于林间相互追逐,叽叽喳喳一片欢腾。遥望远山若隐若现,已明显感到眼前这座道教圣山的幽深和迷人。
细狭的栈道石阶砌成,中间被游客踩出油亮光痕,两头布满苔藓,临着错落而下的溪流,一直盘旋伸向山谷深处。几处古老木亭沧桑掩映古迹斑驳,已然成为了山中沿途售卖水食及各色小吃的摊点和便铺,零散分布,生意寥寥。在栈道登行的游人不多,一些时间喝水停歇,一些时间拍照打卡,悠闲惬意,漫享时光。山涧朝气恍如流苏,和着春的气息愈发蓬勃。正是:清泉潺潺下幽谷,夏木茵茵蔽九天。
林荫阶梯间,三五驴友身着同系轻盈春装满目深情,他们是一支小队,正拄着竹杖迈着铿锵步伐奋力攀登,走走停停留恋幽谷,只听得那一根根登山竹杖的乒乒乓乓声。他们一会儿居高临下,一会儿倚杖望远,不时拍照打卡,记录着这每一帧钟灵毓秀的清幽,胜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飘逸。回望处,一个个汗流浃背,如雨如注,奔淌的汗水早已浸漫薄衫,潮湿脸颊,长嗟短嘘间需要及时补充大量水分,于是拿起水瓶狂饮不止。
沿着古道,越过了几条上上下下的山梁,行进了二个多小时,目之所及皆是绝佳美景,一处处挂壁山崖的大小瀑布,是山泉聚势储能的写照,一泻而下,冲击山间石笋白浪顿起,在那些许斑驳的阳光之下泛起道道彩虹,甚是惬意,引得游人频频观赏打卡。石壁下的溪水清澈如镜,涓涓流去,汩汩作响如鸣佩环,伸手去触清凉入骨,洗去满身疲惫和浮沉,让人再续活力精神抖擞,稍试整理心情再出发。设置在水上的休息茶座和竹制台榭引入入胜,选好角度“咔嚓”一声脆响,亭角一照便尽收眼底,貌有江南春日的水乡风光……茵茵树木,晨光斑驳,山路平缓之处悠哉漫步而过,山行险处,石阶便呈九十度立体垂直之态势,前后方能一人攀爬通行,真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山间灌木葱葱郁郁,星星点点白色、红色、粉色无名之花星罗棋布,给这翠色欲滴的山林终究添上了一抹颜色,诗情画意无不传神,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山色幽深百卉生。
行路逼近观音岩、凤凄阁,距离白云寺只有半程,但体力消耗也已经严重透支。于是,就近在桃园别洞打尖休息,停留片刻。放下行囊,脱掉外套,任山风吹拂送爽,撸起裤腿,凭扶摇抚摸。阳光穿过林荫,落在身上好像柔软了许多,丝丝微风身体好似打起微微的寒颤。休息罢,继续登行,山间茂竹苍木,溪水叮咚持续延伸。抬望眼,古道幽雅,景色宜人,青城山怎一个幽字了得。
此登青城山倍觉惬意,劳形于身体,愉悦于心间,诚可谓“青城天下幽,避暑寻梦游”。登上望云阁观景台,旁边竖起水文测量牌显示1314米,颇有古意。几处临时搭建的茅屋草亭早已沦为人们歇脚的商业摊点,水饮皆贵,无人问津。旁边观景台挤满人群,哄哄闹闹竞相追逐打卡此间网红圣地。就连旁边水泥塑造的日月形状石雕,此时人群也是络绎不绝,他们比肩接踵探头张望,纷纷拍照留念。居高临下,远处是山,再远处亦是山,青山包裹青山,一望无垠与天际接连。
摸着石栈,阶梯,扶着树木,强行爬上九十度的坡岭,再经几处险要关隘,垂直距离足有登高三公里的艰难穿梭,终于抵达万佛洞、白云山。可惜的是,寺中殿宇正在修缮,阁顶仍是人工搭建的临时建筑,落魄潦倒,而香客膜拜礼佛都是在此,于是云烟缈缈,人声鼎沸。观光完毕,选择缆车欣然下山,满山遍野花红柳绿尽收眼底,视野开阔凌空飞度。山间风吹,草木繁茂阵阵此起彼伏,仿佛草木皆兵似的。半日的步行之路,缆车纵横而下只有一道烟的功夫,实非人力之所能及。
短短的行程骤然结束,留在心中的除了青城山的优美风光,更有自身心目的开阔。平日的案牍工作压得人无法自拔,琐碎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总是缠绕眉目,让人局促一室映不暇接,很难有近乎浩浩自然的空隙感。此时此间,来到一直以来就妄想登临的青城山,果然没让人失望,山间一景一木一水一石都让人心旷神怡。
川中山水之胜,唯青城山幽名远播,所以,青城山,九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来一场青城之旅,让自己沐浴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