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场对话,让我收获和触动特别大,好多概念之前都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但通过教练的引导式提问,通过感知位置平衡法的体验,当我真实的去感知这些概念背后真正想传达的信息,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威力,这可能就是教练对话的魅力所在吧。下面梳理一下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
1.我重新去思考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我始终坚定的认为关系大于一切,如果是以损害关系为前提的成绩提升,我宁可不要。我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孩子的错题上,而是要去关注孩子的状态和解题思路,先调整状态,再解决问题。有意识把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学习中,强化他的美好体验,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和更高的视角去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我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2.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为什么孩子没有内驱力?要去了解这个背后发生了什么?
是我对孩子干预太多?是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是孩子有积攒的情绪?还是孩子在对抗家长?
3.要把重心放在孩子这个人上,而不是只盯着他的学习,和孩子去真诚的沟通,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和孩子共同去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
4.孩子要的不是知识点的灌输,这些都会被AI取代,孩子需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靠的是挖掘孩子的潜能,去激发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搞定他的人生课题。
5.学习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不要剥夺孩子去体验失败的经历,失败的经历反而更宝贵,人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
6.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没办法替孩子过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高质量陪伴,所谓高质量陪伴,不是孩子学习时坐在旁边看着,而是参与进来,和孩子共同学习,比如学习网课,不是教给孩子一个人完成就完了,完整的一个学习过程是有反馈有检验有总结的。妈妈可以和孩子共同听一节课,然后让孩子说他提炼到的关键信息,再和妈妈的对比,我接下来要找一找合适的网课了。
7.我们看到的每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不认可孩子其实是不认可自己。但是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都不是家长的责任,是他自己的责任,我们为什么要把好坏归咎于自己呢?孩子好,是他努力的结果,孩子不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家长能做的特别有限,但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才是一个家长应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