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电影节金爵奖结果出来之后,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那部略显枯燥乏味的《塔杜萨克女孩》的主演伊莎贝拉·布莱斯获得了最佳女主角。
比较幸运的是,上海影城观影的那场恰好是见面会。电影在一遍寂静中播放完毕,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穿着棉衣的臃肿的女主角的背影,走向未知的镜头纵深处。这时,一身黑色紧身上衣和黑色阔腿裤的女主和络腮胡子格子衬衫的导演一起来到舞台的一角。主持人非常活跃,自称上海的名人,两位来自加拿大小众电影的人物却显得沉默。有问才答,仅止于此。20分钟左右的见面会,布莱斯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关于为何愿意出演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她站着一动不动,言辞简洁,神态显得有点拘谨。
这样一个形象,和电影中的角色克洛伊完全契合,似乎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情一般。这个形象也完全颠覆了我对“明星”这一物种的定位和印象。不过,当然可以有这样一种明星,就像人生可以五花八门、奇形怪状。
02
这部片子其实相当沉闷的。影院中,我座位左边的女孩子后半场基本是睡着的,低垂着头,一动不动。右边的女孩电影结束时点评了:“不知道它在说啥”。
故事很简单,18岁的少女克洛伊冬天来临时,独自一人前往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小镇,这是一个靠着湖水的小镇,安静,人烟稀少,很容易找到一个人,也很容易相互熟悉起来。克洛伊长得平淡无奇,略显肥胖,动作也很笨拙。她找到一家青年旅馆,换了个名字以工作换食宿住下来。她在饭店中劳作,偶尔出来到处走走。似乎很神秘,但是也很寻常。有一天她洗澡时发现自己流产了,克洛伊很害怕,但是一直默默承受——观众其实一直到影片后面才知道那是流产而不是姨妈来了。她向店主打听一个女人名字,她认识了一位热情的据说同名的中年女子,闺蜜从城市赶过来看她又马上离开了,从两位姑娘的对话中知道,那位中年女子就是克洛伊的妈妈,年轻时就抛弃了克洛伊,顺便交代了一下克洛伊有同居男友的背景。
克洛伊一直在流血,她依旧参加母亲的家庭聚会,并且约好了雪地徒步。可是终于因失血过度,反复昏倒。中年女子送她去医院,路上,克洛伊告诉她自己的真实姓名。女子又惊又惧,送克洛伊到医院后,仓皇离开。
克洛伊要出院了,母亲想去接她但还是没有勇气前往,他们在电话里开始长长的对话。
不会再有一部电影会这样表现的。电话冗长,没完没了。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女子17岁时在青年旅舍碰到一位只短暂住一周的青年,于是怀孕,于是生下了克洛伊。在医院时,女子不知道怎么办,甚至用枕头差点捂死婴儿。17岁的少女啊,自己吓到了自己,尖叫着叫来护士,让他们救救自己的孩子。
讲出来当年的悲惨故事万分艰难。母女俩的对话持续很久,久到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看电影。母亲在思考,在痛苦地回忆,在流泪,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讲述,那边医院中的克洛伊简单回应一两句,看起来平静平淡。
打电话无疑是电影中最核心的情节,可是完全实录式地讲述了这么久,也是非常奇特非常非主流的表达方式。
母亲在电话中把故事讲完,讲到护士冲进来,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母亲,画面就切换了。电影就在克洛伊背着来时的背包,走向画面深处的背影中结束了。克洛伊去哪儿?回到城市?或者回到母亲那里?没有下文。
03
情节断片化和镜头细节化生活化神奇性地结合,让电影的主题成为突出的谜团。
相遇?18年前十七岁少女和如今十八岁少女意外相遇,都是未婚少女怀孕,都是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村庄中相,无可置放的青春,都像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道坎,却依旧是人生途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寻母?克洛伊却和母亲相见不相识。虽然内心有着渴望,却宁愿烂在心里,并不愿意打扰彼此的生活。如果不是重病,身心的软弱让克洛伊道出内心对爱的渴望,也许这秘密就永沉心底。双方对于今后共同的命运几乎毫无期许。虽然是母女,人生的交集只在这一两点。
情节断片的电影,让酷爱追根溯源的中国人看完之后觉得留下莫大的遗憾。中年女子后来是怎么抛弃克洛伊?克洛伊在无父无母的情况下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克洛伊在没有父母关爱的成长经历中如何能做到这样身心健康的?克洛伊怎么怀孕的?为什么会流产的?母女之间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她们还会有更多的相遇吗?
我们在谈论电影时,确实喜欢谈论剧情的完整性,但是有不同的人就应该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看电影节的电影,意义大约在于此吧。
出了放映厅,看到格子胡子导演正在给影迷签名,一般就签在电影票上。他可真不像是来出席首映式,而像是来参与篝火烧烤聚会的。可是真好,这样嬉皮的外表,并没有阻止他对深沉深远多义主题的挖掘,他在做他热爱的事情,他们在做他们热爱的事情。多好!多好!
这是导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