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佳文家
经典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介绍

经典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介绍

作者: 方_忆 | 来源:发表于2020-11-02 12:14 被阅读0次
    方灵子在小雅的影音驿站欢迎你

    编写/方_忆 2020.10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1943,俄罗斯人,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玛尼诺夫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最难演奏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一个很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他的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徳尔学习,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他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是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882年 拉赫玛尼诺夫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

    1885年 他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他有机会参加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到1888年 他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塔涅耶夫(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阿连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

    在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他已然六十多岁了,本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大大的减退,仍然为我们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198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时光倒流70年》的主题曲。Somewhere in Time,又名似曾相识。

    电影改编自美国20世纪伟大作家,在《时光倒流70年》已介绍过,是Richard Matheson发表于1976年的小说《Bid Time Return》。

    影片的主题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最终和本片一样成为了经典,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

    有人说,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曲子写于1934年,正是世界乐坛发生很大变化时期,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在十九世纪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这首狂想曲也表现了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可登台演出时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上面涉及到的人物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主要作品,芭蕾舞剧天鹅湖,所谱曲的三幕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意大利随想曲》,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 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

    《第五交响曲》,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最后创作的《第六交响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介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cd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