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点学术性地探讨
——多巴胺和内啡肽。
共同点:都是让人产生快乐感的脑内激素分泌。
不同点:
1.多巴胺属于挥霍享受型,来得直接,消失得也快;比如跑步,跑的过程大脑释放多巴胺,感觉畅快、舒坦,但冲完凉之后这种快感则很快消失。
2.内啡肽属于平稳长久型,来得平缓,让人内心平静;比如阅读、写作、画画等,会给人持久稳定的幸福感。
因此,多巴胺属于奖励机制、内啡肽属于补偿机制。
如何理解呢?
奖励:指的是当你完成一件事,奖励自己一下,激发内心的快感,从而产生期待下次继续的意愿。而多巴胺的产生多与玩有关,多与“五种时间”中的“好玩时间”相连接。
但这种机制的劣势也相当明显,就是“短平快”,多巴胺喜欢新鲜感,且当激励反馈不再明显时,其也会相应减少分泌,降低接着做下去的内心愿望。
补偿:指的自己去找虐,付出的努力越多,内啡肽也就分泌越多,感觉就像是大脑给你的安慰,不断对你进行“洗脑”,告诉你“你一定会成功的,再坚持一下!”
这里简单举一个栗子,帮助大家对比一下。
星期六,你找到一本好看的书,埋头读至深夜,终于看完后,内心充满满足感,这就是大脑在分泌内啡肽。
同样星期六,你花了一天时间玩游戏、追电视剧直至深夜,躺在床上慢慢回味着一天时光,内心充满期盼感,这就是大脑正在分泌多巴胺。
好了,弄明白了多巴胺和内啡肽,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脑不断分泌“幸福元素”分泌呢?
王潇老师在介绍时讲到一个方法,即“五分钟法则”。
不加思考,开启一个5分钟的专注时间,这5分钟内请打开你的自我屏蔽系统,忘掉一切主观感受,认真专注的做5分钟,这期间你会感觉身体内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你渐渐沉入、投入其中。
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口号,JUST DO IT。
希望今天你也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