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吃,我们都不陌生,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天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都离不开吃,中国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而西方也说“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是一日三餐,有人用来给疾病递刀子,有人却可以越吃越健康。接下来,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好好研究“吃饭之道”,让我们一起把“如何吃得健康”这件事儿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和更科学。
其实,为了帮助大家好好吃饭,各个国家也是煞费苦心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本国最新版的膳食指南。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吃、吃好”会被各国营养学家集体吹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呢?
久负盛名的美国营养学专家阿德勒.戴维斯在《吃的营养科学观》里说,营养是一个“个人问题”,就如同你的银行卡、日记、个人所得税一样,无论你高兴与否、长相俊丑,心理年龄大小,也不论你的思维是否清晰、混乱,你的营养状况决定你的容貌、行为和感觉,你摄入的食物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必将迥然不同。
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身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对于这座神殿,你到底供奉了些什么? 纪录片《体内的世界》说:“人如其食,不如说人如其细胞所食。”当我们把食物从嘴巴送入胃肠道,然后变成营养遍布全身时,这整个过程不是你在吃,而是你身体的数百万亿个细胞在吃。
我们供奉的细胞,吃得好不好,吃得营养是不是充足,是不是均衡,决定了身体是否能高效率地发挥出各种神奇的技能。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说,人体内的营养素不同的摄入水平,会在情绪上直接体现出来,比如缺乏被称为精神性维生素的维生素B1,就会出现沮丧、易怒、暴躁的情况;而缺乏关系人体神经递质合成的维生素B6则会表现出抑郁和急躁的倾向,会容易情绪激动、嗜睡和易怒;维生素D的缺乏会使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疲劳和悲伤。
你看,你摄入的营养,就决定着“你是谁”,不仅仅决定你当下的、此时此刻”你是谁“,更对你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决定你未来的健康。
所以你是你吃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