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的少年郎/文
本故事纯属虚构,由银临歌曲《不老梦》改编
终南有坟,名不老
前文提要:衿督十万卒久决河,媗送别,诉心意,衿以其年尚幼,婉拒之。
黄河决堤,怒浪滔天,狂风跟紧,洪峰更狠。人命如草芥,在这个时候,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却连个微尘都比不上,浪头卷起,无数的生命湮灭,惨绝人寰。
所幸,河堤谒使(治理水患的官员)治水有方,数万军民众志成城,河道通,堤坝起,天灾将息。
可谁曾想,天灾得到缓解,新的问题立刻爆发,粮食不足。
原本是说朝廷拨粮百万石,力求救助百姓脱离苦海,可现如今粮食急缺,每日所需之量不可估计。原本粮食充裕,灾民食可饱腹,可短短十几日,谷仓空虚,米山成空。
韩衿立刻上报朝廷,求天子开仓赈灾。
天子应允,可是帝都离黄河口相距千里,即使是御风而行也需要十日,但如今,现在的粮食再怎么缩减,也最多可撑下五日,可如何是好。
韩衿走出军帐,他看着形销骨立的饥民,相依偎着靠在断垣残壁之上,衣衫褴褛不可避体,原本高大雄壮的汉子,黝黑的皮肉包裹着的骨头,都快要成了空架子,更别提那些妇孺老人。只是可怜孩子,原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现在只能躲在爹娘的怀里,空洞的眼神看着灰暗的天际。粗壮的树木折断,新长出的枝干也被折下拨去了嫩皮,人饿极了的时候什么都能吃下。
此情此情,韩衿心里像是刀割。他出生富贵,从小衣食无忧,何曾见过此等惨状。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逐渐生命,变成白骨,丢弃在荒山之中无人问津,怎能不心生悲痛。
他前往谷仓细看一番,希望能寻得解困之法。
镇守粮仓的军官告诉衿,每日熬煮的米粥理应是足够一天的供应量,可是往往中午便已经见底,无奈晚上要重新熬煮,可就算如此,还是有许多难民没有粮食吃,最后饿到虚脱连路都走不动,只能在那等死。
韩衿望着所剩不多的粮食,若有所思。
第二日,赈粥地
“怎么回事啊,这粥里面怎么全是土啊!还有好多杂草!”
“呸呸呸!石子!”
“这是人干的事吗,朝廷发了那么多赈灾粮,你们竟然缺斤少两,还在粥里加石子!”
韩衿冷眼看着这些喧闹的人,一个个神气活现盛气凌人。
“各位都是粮食吃多了吧,如此有精神,全部拿下!”目光凶如鹰隼,眼放寒光面色铁青。
那些被官兵摁在地上的人,拼命挣扎着,恶狠狠地咆哮道:“好一个朝廷派来的赈灾大臣,你们私吞灾粮还欺压百姓,不怕地掉脑袋吗!”
“这些粮食,是给灾民的,真正的灾民面黄肌瘦虚弱无力,都没气力来抢粮食,而你们呢,一个个身强体壮,哪里像几十天没吃饭的。更何况,灾民啃树皮吃虫子,粥里有土有石子他们岂会在乎!听说有的城中富绅知晓朝廷发粮,便让家丁前来蹭食,你们可知你们害死了多少靠这些粮食续命的无辜百姓!盘问出这些人的主家,带着官兵前去,几个人吃了几顿,便收几十石米,如有抗命,军法处置!”
果然正如韩衿所料,这些人都是城中员外富商的家丁仆人,为缩减开支便被指使去偷吃赈灾粮。
粮食的短缺得到缓解,十日后,补给粮送到,灾情才真正得到控制。
经此一事,韩衿受官兵敬佩,更是受到百姓爱戴。
在这黄河口,韩衿一呆就是两年,曾今白马银鞍度春风的俊俏小将军,身上已经有了风霜的痕迹,此时,一封从淮南之地寄来的书信,将他瞬间拉回到了两年前;“妾已及笄。”
未完待续
同人连载 《不老梦》1.渭水初识
同人连载《不老梦》2.两情相悦
同人连载《不老梦》23.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