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我们来到世上,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静看花开,等一场雨来,等每一次有缘的遇见,默默静守生命的淡然。
这一生,我要的不多,但愿心有所求,有所悟,有所获。为了心中所求,付诸行动,持之以恒,不辜负这一生的驰骋奔腾,不辜负万物生灵的同等陪伴。
1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作为一代中国读书人,或者说知识分子,十几年的读书学习生涯,我们胸中还残留着些什么?
在学生时代,每接触古文,总觉得拗口难懂,进而望而却步,战战兢兢不再有勇气去尝试诵读。殊不知,我们已陷入了固定思维之中。正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阅读古书,便是如此,不必等理解了才去读,而是一遍一遍地去反复、熟悉。
当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之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理解便不再是难事,而当古书中的某一个句子忽然能给予自己生命之启迪时,欢呼雀跃之情难以言表。
经典,如涓涓细流,每多读一句,都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经典,如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与经典在一起的每一刻,我们都在得到滋养和洗涤。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从未放弃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原来人的执着与信念真的可以战胜一切,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在这喧嚣浮躁的尘世,又还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内心的追求与思想,固执地从一而终,“行之弗笃弗措也”呢?
诵读古书,从往圣先贤身上,总能获得一股一往无前的力量;诵读古书,方能获得内心坦然;诵读古书,方知今生今世所为何事,欲成何人。
2
自2017年起开始诵读《学庸论语》(《大学》《中庸》《论语》合成一本书),时至今日,已读了超过100遍,从未翻看过一句翻译解释,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便没有固定一层不变的含义,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悟出自己的道理。
由于工作关系,未能时时诵读,偶尔一天读上几页,便觉没有虚度光阴,生命的境界也得以提升。所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读书便是“正心诚意”的过程,如孔子在齐国听到舜帝时代的《韶乐》而感叹“三月不知肉味”,高尚的精神食粮是可以让人回归心灵平和,回归自然的自我。
2019年1月21日,经历了几个月的连续准备,终于完成了《学庸论语》21411字的整本背诵,用时1小时23分27秒,错误3处,提醒3次。
把一整本书,从第一个字连续背到最后一个字(谓之“包本”),即便是在一个月前,在尝试了一次录像失败之后,我对自己还能否完成目标也产生了怀疑。也许是我习惯了固执,倘若一件自己认定了要做的事情无法完成,我便无法说服自己放弃。
知识之浩瀚,我们所看见的还只是茫茫星空中的那一点点亮光,而经典,则是浩渺天地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学到真东西,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天地万物,认识真实的自我。
在通往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拿得起,还得舍弃得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充沛,抛弃了所有的杂念与私欲,人心便日渐光明,智慧得以绽放光芒,以致最后达到“无为”之至高境界。
生命的境界由我们自己提升,这一生,不求富贵,但愿平安淡然,健康喜乐。
但愿能够用自己的思考去面对生活和世界,灵魂跟得上躯体,修己正身,明德弘道,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