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文坛,“四世同堂”无疑是散文最大的特色。众所周知,散文是诗的延长,它的经典著作也隽丽流芳。
第三代散文家的作品作为台湾散文的过渡时期,主要呈现出传统与批判的碰撞,豪迈与柔情的融合,古典与现实的交汇,折射社会各层次各方面,哲理意味浓厚,文风情丽朴实,笔触以张晓风为代表呈现出亦秀亦豪,语言以李敖为代表呈现出通俗易懂却又一针见血的特点。
而第四代散文家大多是在经历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洗礼之后,才在文坛声名鹊起的。他们的作品受到现代派与乡土文学较大的影响,较多呈现出华而亦实,都市观念显现的特点,语言深刻、知性,词藻华丽但不至堆砌,同时也对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颇为敏感,在作品中均有展现。
走在台湾散文第三代、第四代巅峰的张晓风与简贞,无疑有着丰碑般的形象。当然,在她们的爱情理念中,也影射了三、四代作家的风格,有着截然不同却又异曲同工的思想。
有人说,张晓风之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真,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确实,在她亦秀亦豪的健笔之下,缀满了柔婉与刚劲,细腻与知性。
翻开《地毯的那一端》,书卷爱意,墨含回忆,在字里行间都能寻觅到她与爱人——德六年来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幸福、羞涩与期待。
这是张晓风用雅致与纤细的笔触,在婚前的爱情盟誓,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从学生时代的相识到军旅生活的分别,他们有过长长的等待,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此时的张晓风,将满心柔情与思念化成纸鸢,寄给爱人。在简洁清丽的文字里,是她炽热驿动的心脏,铿锵真实的情愫,仿佛是冬日远山上的梅花,暗香袭人。
她的文字气度非凡,既带着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又带着婉约的翩跹深情。无疑,她是挚爱德的,在两性的观念里,她和普通人是相似的,严谨、严肃、相互尊重。
虽然不是两小无猜,也并非青梅竹马,年龄相仿的他们就在对的时间相遇、相爱。文章的一开头,张晓风就抑制不住愉悦的心情,从疾风中走来,她飘飘然了,她闻到浓烈的草香,甚至认为空气都香得凝固了,可见在她的内心深处,该有多么期待与德长相厮守。
在结尾处,张晓风坚定着,地毯的那一端等待她的是她的德。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身着婚纱的她将与他许下永恒的誓愿。这是一篇幸福的祷告,是只属于张晓风和德的婚前盟誓。
而在简贞的爱情世界中,她给自己编织的是华丽却难以实现的童话。
《四月裂帛》作为五四以来最有激情最有气魄的爱情散文,长达万字的爱情宣言与生命体悟都展示了简贞面对无论生命的潮汐,过往的情涛,还是现实的波澜,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与张晓风的简约隽永相反,她用骈俪华美的词藻,荡气回肠的气魄挥就成这一条爱情的洪流。文章的气度看似大气,宽阔,女性主义浓重,实际上却是谨慎与小心的,在简贞的内心中,她不像张晓风的耿直与爽快,她的无奈与辛酸,理性与感性只留给自己。
她走过三段静美而绝望的恋情,从与基督徒的相恋,到与以文会友的知己,再到年龄差距悬殊的不伦之恋,她似乎成长了,却也更加沧桑悲壮了。面对两性,张晓风呈现出传统女人的性情,她的骨子里是保守的。
而简贞却不同,在她看来,爱情至高无上,它应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尤物,不应向世俗低头,不用在乎天长地久,只要相爱过,那就毫无遗憾了。在文章的开头,张晓风是甜蜜的,而简贞却想着三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颇显无奈。
“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是何等的伤感!而在文章的结尾处,张晓风和简贞却有心照不宣的相似之处。张晓风是满怀期待地踏上红地毯,迎接婚姻生活的到来。
而简贞说:“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这便暗示了她要将过往的感情化为曾经拥有,从今往后将会是新的开始。
静读完《地毯的那一端》与《四月裂帛》,我仿佛预见了我生命中的爱情——那一曲不会老去的歌谣,那一面不会干涸的清泉,那一扇不会合上的宣窗,那一种不会凋谢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