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出来之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便突然火了,有人说它是三种境界,更是用“王国维的三境界”和“看山三境界”与之对比,拿来指导人生。
给出貌合情理的解释:“见自己即提高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极限,知道自己要什么;见天地自然是要拳不分南北,要博采众长,要咏春也要六十四手,要见各路高手;见众生则是强调一个传承,成就了自己之后要还之于众生,说不上普渡众生,但至少是能给众生一个指引和分享。”然而,其本质根本构不成三种境界,只能说是习武的三个层次。
先说一般情况,此说的“自己、天地、众生”也都是一般认识上,分别开的。
不见天地、众生,便见不得自己;没有自己,又分别不来天地、众生;而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天地,更没有自己。在此意义上,我们的人生每追索一步,都是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者不分你我,从睁眼的那一刻起,便都在进行。所以,三者没有所谓的高下、先后,只能构成一个统一的过程。因为是同时进行的,即见了自己,又见了天地、众生,连说是层次都谈不上,更何况是分开来的三个层次。所以,上面用来说是习武的三个层次也很是牵强。当然,硬是借用要说,也是可以的,这时候的“自己、天地、众生”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根据故事概念重新定义的“天地、众生、自己”。
下面分析非一般意义,也就是哲学、道的意义上的。在这种意义上,存在着一种最高的境界:“道”,也就是“一”和“全”。在这里才能有境界上的“天地、众生、自己”。此说是从形而上学讲,它是去分别的。就像道家追求“无我”,去除一切知识概念上的分别。当然,其前提必然是有分别的,而这些分别也就是上面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天地、众生、自己”,不成一种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分别的“我”还在,其三者肯定还在见、在分别。
而佛家讲究“超脱”,即超脱普通人痛苦快乐的一般世界,达到极乐世界,没有远近亲疏、高低上下,自身也和一颗小草价值等同,没有任何区别,一切都是我、都是佛。虽然道家在说法上是“无我”,实则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却和佛家“真我”相同,都是“一”。而这个“全”只有突然悟通,达到一个点之后,“我”的概念分别消失,见到了真的自己,也就是“真我”,道家说“无我”。
此时,“天地”、“众生”作为一个境界说,是于“真我”“无我”同生。此时唯一的不同在于,“见天地”这一境界是就道家说,“无我”之后的“天人合一”,此时我即是天地,见了自己,便见了天地。而“见众生”是就佛家说的,见了“真我”之后,一切都是我、都是佛,没有分别,众生都是我,见了自己也就是见了众生。所以做到了真正见自己,也就有了合天地、同众生的境界和能力。
故此,在非一般意义上,三者也是不分你我,才能从境界上说,也只构成同一个境界:即见自己,便见天地,又见众生。
笔者一家之言,应有谬误,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附“王国维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看山三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