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张艺谋的作业》,张艺谋 图/述,方希 执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8.1万字。
这本书源自2010年张艺谋整理东西时意外发现的几十年前拍的照片,以及保存这些照片的念想。这些照片一部分是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当工人时的摄影习作,一部分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时做的作业。
这本书记录了张艺谋从一个纺织厂的工人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当上电影导演,包括指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故事。
全书分22小节,其中1-10节中穿插大量的照片,每张照片后都附有介绍,包括照片名称、拍摄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技术数据等。
书名所以叫“作业”,是方希的建议,而张艺谋很同意“作业”这个说法,他说,“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这样看来,“作业”有两重含义:一是原义,书中的那些照片就是当年的习作、作业。二是喻义,张艺谋在努力做好他的人生作业。
【阅读感触】
感触1:把自己当工具
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
首先迅速让自己成为工具,从张艺谋的成长背景看,这是艰难之下求生的本能。张艺谋有意识让自己工具化,是从给别人抄大字报开始的。他的毛笔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练起的。
张艺谋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恐怕我今天也有这个嫌疑。”
在自我觉醒的时代,把人当工具,是会被指责的。因为我们开始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是尊严的出处,“工具”这个词侮辱了作为人的创造性。
作为组织管理者,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工具化。但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工具化"并不完全是贬义词,就像张艺谋所说的“对别人有用”,正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环境、组织和他人的需要,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要,才会一次次获得外力打破见识和能力茧房,并借助体现出了自我价值。
感触2:和自己死磕
张艺谋从喜欢做摄影到上大学,下的全是笨功夫。抄书、照书练、记卡片。每一种看起来不聪明的努力,他都能变成一个习惯。
比如,摄影前辈薛子江在《风景摄影构图》这本书里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120底片"。张艺谋当成圣旨,捧着照相机一转悠一天,脑子里不停计算,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底片,而不去依赖拍出来之后的二次裁切。多年精准构图的训练,构成了随时唤起的肌肉记忆,当了导演后,张艺谋在拍摄现场打眼一看就能告诉摄影师,往哪边摇一点,就一点,多一分就不对。
比如,进了电影学院之后,张艺谋揣着卡片看电影,一边看一边摸黑记。光线、影调、构图,觉得什么好记什么,一部电影下来记几十张卡片,回去整理成笔记,时常翻看。四年间观摩的几百部电影都是这么记下来的。
和自己的死磕,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拍大片的经验、大型演出的场面调度锻炼出来的技术能力之外,是他之前的种种直面、种种死磕,磨炼出的坚忍的意志力,让他可以接下开幕式这个项目”。筹备期间,他拿出了层出不穷的创意,很多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叫好声未停,又被他自己推翻,再来一逼干榨尽最后一点想象空间。
感触3:做好自己的人生作业
张艺谋给人的印象是才华横溢。但他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却说,“我不是一个才华型的导演,我是一个用功型的导演。......我的很多能力是后天激发出来的,被验证和锻炼出来的”,“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好,你必须挺着”。
张艺谋觉得,对于年轻导演而言,第一次的出头露面是自己挣来的,第二次是别人给你机会,抓住这次,下次再抓住,连续三把活儿都成了,你就行了,中间允许你有一部拍砸了,都有可能翻过身来,大家还认你。
他还拿他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连续五部作品,把三大电影节的奖全得了一遍。“有了这些基础,一棵树就长成了,再到后面文化人骂我拍垃圾了,一直在批判,但是批判这么多年,这棵树还是树。”
即便有了这样的底气,作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还是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谢天谢地的心态伴随我很长时间,虚惊一场也好,劫后余生也好,我真没想过自己成了什么国师,好像就真了不起了。都没有。我只觉得,阿弥陀佛,没弄砸。”
张艺谋的自我要求是相当高的,用同学陈凯歌的话来说,只要张艺谋说“还行”、“还成”就已经算是最高评价了。
直到今天,张艺谋还在不断努力,寻求突破,做好并且交出一份份让自己觉得还行的作业。这正是他让人倾佩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