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用经有意思的文章
逻辑学笔记02——同一律

逻辑学笔记02——同一律

作者: 极客老王 | 来源:发表于2015-03-14 00:29 被阅读625次

概述

  • 逻辑具有3中基本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这3种形式具有的共性
    • 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同一律

是3个共性中最主要的一个,矛盾律和排中律也源自于它。
例子1: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
例子2:富翁:“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最好的写作方式吗?”
海明威:“从左往右写。”
....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保持同一。
同一律的公式:A就是A;或者,A=A。
这里,A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判断。
通俗的讲,同一律就是说话不能含糊其辞,必须一是一,二是二。
总之:不能把不同的东西当成同一个东西看待,也不能把同一个东西当成不同的东西来看待。
逻辑追求的确定性。
正是同一律保证了思维的确定性。

  • 正反分析
    例子1:
    老王:我说的张三,是住在二楼的,会讲英语的张三,不是住在四楼的那个张三。
    解读:完全符合同一律。
    例子2:
    “对发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打击,但不能一次就怀疑改革,要始终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在实践中去纠正错误。”
    解读:违反了同一律。违法行为和犯错误,其含义不同。
    这种违反了同一律的行为,如果不是故意的,称为混淆概念;如果是故意的,称为偷换概念
    例子3:
    在某次检讨官僚主义的会议中:从这次事故的严重后果来看,官僚主义的危害确实是极大的。但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由于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战,大大减少了损失......
    解读:违反了同一律。发言者离开的会议主题的要求,这次会议主要是检讨官僚主义,到最后却在说解放军的英勇。
    如果是非故意的,称为转换论题;如果是故意 ,称为偷换论题
  • 直觉和常识并不可靠
    “物体是存在颜色的。”,这是人的常识感受,并不确定,色盲的人看到的物体和正常人看到的并不一样。
    当直觉和常识与科学相冲突的时候,科学总是鼓励人们抛弃直觉和常识,去相信科学。时至今日,科学依然是人们所找到的认识事物最好的工具。

而科学是基于逻辑学的,逻辑学作为整个现代社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的基础地位,至今不能动摇。
所以西方和印度利用逻辑学建立了自己的思维体系,但中国一直都是通过直觉感受的,所以没有称为体系。

  • 中国历史上违反同一律的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创建了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即宗法制度,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制度混为一谈。
    先秦儒家第一次将这套制度看成道德的,赋予其“仁”的意义,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克已复力仁”。
    汉代以后,儒家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把天看成人的道德的来源,将人的道德行为与自然现象对应起来。同时,家国同构,国被看成是放大的家。
    宋明理学后,朱熹把儒家伦理道德看成是"天理",王阳明提出“一气流通”,这些同样是把儒家看成是贯穿万事万物的真理。

所以儒家思想采用的是“一以贯之”的思想。

中国人依然采用按照道德来看待社会。

中国人的逻辑理性严重缺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逻辑学笔记02——同一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bb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