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关于“成长思维”的文章,说最新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如果给孩子灌输“成长思维”的概念,即成功不在于天赋,只要努力什么都能学会。那么会提高孩子1%的学习成绩。
(资料来源: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118的专栏)
结论出来,很多人都表示振奋,虽然1%看似不高,但高考差一分都是关键性的,何况如果是能从700分提高到707分,也许就是两个不同专业选择的分道扬镳。
还有人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即“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又一次旁证。
但是我觉得这个1%的显著性并不高,现在就声称成长思维的有效性恐怕言之过早。
实验对象是1万多名9年级的在校生,参加实验的学生,老师和评审不知道自己具体分在那个组,和真实意图,即医学上常用的“双盲实验法”。以避免“安慰剂效应”。
但我觉得,参与者在那个具体场景中,通过感受气氛,彼此交流,结果肯定会对心态有影响的。只要是参与实验,在心理上一定会造成影响。而之后参加考试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孩子们因为参与过活动,由此而产生激素等异于平常值的情况?比如说肾上腺素的提高会暂时性影响考试发挥。所以说这里面还是有太多可以深入推敲的细节。
关于这个“成长型思维”已经有很多成型的理论和研究,感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相关的论文和书籍。
图片来自网络在统计学里有一个“无效假设”的概念,也叫作“显著性检验”。是指在数理统计学中,根据一定假设条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通常由一个p值来表示,目前人为规定和默认的有效p值是0.05。即如果实验的结果是p值<0.05,就认为该实验结果存在很大偶然性,不能作为有效的实验结果。
(拓展知识:P值代表*在一定的无效假设之下*,实验结果纯属巧合的可能性 —— 有相当比例的实验结果其实就是巧合。- 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专栏第071期节目)
不知道这个实验的结果有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因为我在直观感觉上觉得这个1%的结果,显著性并不大。
但我想强调,我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我个人也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包括智商,还有后天努力和运气的因素。但还是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努力的程度如何量化?
智商这个东西现在有很多发展成熟的测试工具,但这个“努力”程度该怎么具体测试呢?
不同的人的感知度不同,就好像有些人摔了一跤觉得非常疼,而有些人觉得没那么疼。同样的,有些人觉得,某种程度的努力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而对其他有些人来说,可能只是算努力了7,8分而已。如果说我们一直鼓励孩子努力,而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和上限,那会不会导致孩子无法达到而变得焦虑呢?
还有,不同智商,不同性格的人,即使做了同样的努力,其效果可能也会完全不同的。不知道实验中那些成绩提高的孩子们,个体具体提高的程度,即方差又是多少?
如果都是同样的努力,但并没有获得同样的成绩。那么对有些孩子来说,努力的模糊概念,这种教育理念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毒鸡汤”呢?
如果我们能更确切的量化对于成功来说,智商,个人努力勤奋,外界运气等因素对结果影响的占比,之间的相关性。那是不是可以更好的指导孩子什么时候努力,努力多少?什么时候又该止损放弃?
夸大宣传“成长思维”会不会有反作用和副作用?如果一个人觉得总能通过努力来实现梦想,进而盲目乐观,忽视了运气成分,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从基因到性格,心理的真实差异,也许会踏入“努力的陷阱”,偏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吧。
1%啊1%,你可承担的起梦想与希望?
革命性发现还是毒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