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秩斯干,悠悠南山

作者: 小鹿学诗 | 来源:发表于2022-12-18 06:50 被阅读0次


    《秋日登南山有感》

    夕阳吉曲伴南山,秃鹫云中尚可看。

    世事苍茫齐岭上,人间万象邈千端。

    修行此地无捷径,落魄他乡有苦参。

    纵使陶公多雅趣,无菊无酒总难堪。

           以上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位于西藏拉萨吉曲河边的南山,也可称之为“南山公园”,这首诗是我在今年八月初登上南山后随意写成,写完就扔了,直到今早忽然想起,便搬来这里,打个印迹,不算浪费。

    南山成为田园文化的代名词,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殷商之后的周朝,《诗经·小雅·斯干》开篇即曰:秩秩斯干,悠悠南山。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处南山的名字便多了起来,以至于我们很难分得清楚南山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如果仅以地理位置而论,各处皆有南山,而要以文化符号来判定,估计只有陕西西安的终南山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南山吧。

    作为文化符号的南山,自然就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当首推晋代陶渊明所作的《饮酒·其五》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南山亦指终南山。其后的诗人或词人亦有多写南山诗句,虽然不一定指代终南山,却反应出作者内心的归隐之意,有好事者搜集整理出带”南山“的诗句多达1373句之多,这还不包括今人续增之句。可见,凡国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会把自己纯洁或肮脏的内心标上南山两字才算有了着落,南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国人灵魂的归宿。

            如果仅仅只是灵魂的归宿,那我们真是要小看”南山“了。比如我们在贺寿时,讲得最多的一句无非是”寿比南山“。看来,南山不仅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还能让我活得长久,可见国人的小心思还真不少。讲到南山的意义,老夫又想到”终南捷径“这个典故,借着写南山的文章,在此不仿摘录如下:

            唐代有个叫卢藏用的人,他颇有些才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为此,卢藏用费尽了心思,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当时,人们对隐士都非常崇拜,认为他们都是一些饱学之士。于是,卢藏用跑到终南山修炼起来,并且想方设法散布消息,好让大家都知道他去做隐士了。卢藏用的这种作法还真的起到了作用,很快,朝廷就发下命令,任命他为左拾遗。

            当时,终南山还有一位真正的隐士,名字叫作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从小读书刻苦,学识非常高。但他却不愿意做官,成年后来到终南山,出家做了道士。女皇武则天听说司马承祯的修行非常好,而且又饱读诗书,因此下诏邀请他到朝廷做官。可司马承祯只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求回终南山继续隐居。武则天见挽留无用,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司马承祯离开长安的时候,许多官员都前来送行,卢藏用也在其中。卢藏用看了看司马承祯,用手指着终南山的方向,意味深长地说:“那里另有妙处啊!”司马承祯听了,微微一笑,说:“在我看来, 终南山却是一条做官的近路啊。”一句话说得卢藏用非常尴尬,无地自容地走开了。

    卢藏用通过“终南修行”这一条捷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官职,这也算是南山的一大贡献了,以至卢家后人多有走这条捷径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写的《唐才子传中》关于卢家那些名人的传记。这几年看西瓜视频,经常翻到当今在终南山隐居的那些“道士”和“出家人”,感觉没有几个是真正在修行的。或许,这是现代社会另一种终南捷径吧。

    说到南山,老夫又想起昨天看到的一个段子:一个特别胖的小女孩,在生日的时候,祝自己“瘦比南山”。没想到南山还有这功能,转念一想,这也不无道理呢,呵呵。

            写南山却带出这么多废话,让读者不知所云,罪过,罪过。言传正传,写南山是因为疫前去过一次,当时许过愿,过了科四就再登一次顶,看来随便许愿还是有风险的。

            为了兑现诺言,今天便早早起了床,窗外是冷冷的下弦月,烤着火,想着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心里便不由打起了寒颤,还是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老实说,我爬过很多处的南山了,比如老家的,深圳的,南阳的,西安的,成都的...... 却始终到不了不陶渊明心中的那一座。

    PS:对南山产生文化印象还是在初中时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引发的。把“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干读错了很多年,直到几年前静下心读诗经的时候才发现,在此,为避免读者和我犯同样的错误,在此将“干”作下注解:“干”读音为“[jiàn]”,意思为“山间的泉水”。

     又: 苏轼曾写过《观潮》一诗,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登南山之意虽有苏子之感,却不可违背“山盟”之诺,看山是山,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秩秩斯干,悠悠南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bj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