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比如:读书学习的机会、选妻择婿的机会、工作就业的机会、转行转业的机会,所有这些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好机遇的,也不是所有人遇到机会就能成功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比如我们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村人,根本给我们创造不了什么好机遇,我们只有勤劳努力的去看,去学,去揣摩,去干,才能更好的生活。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把我们姊妹几个养大,没有别家那三纲五常的教育,长大的我们也都算是能够上的厅堂,下得厨房。小时候日子虽苦,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也算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我们接受的都是不怕吃苦,努力生活,用勤奋换取劳动果实的善良的本分人。
长大后的我们,最大的优点是,都能够体谅父母的艰难困苦,能够换位思考,替父母着想,不让他们生气。遇到事,都积极往前跑,尽力替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脑力活、体力活,都没少干。
小时候,可能因为穷,穿不上好衣服,在别人面前会自卑,但绝不会因为吃喝方面去嫉妒别人。我们没有因为我们穷,去摇尾乞怜,也不需要施舍,我们帮父母干农活,种大棚菜,栽烟叶,慢慢改变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付出总有回报,我们全家的努力,让我们家从四间瓦房,又盖了上下两层八间的楼房,院子里也收拾的干干净净。
长大后各自成家了,我们姊妹虽没有富有的日子,但也都努力生活着,并不需要去看谁的脸色过日子。
没有好机会读更多的书,但我们也都不是一无所知。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修养,有修养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我们也都有好的教养。
又比如,我的一位表亲。他父母都是在建国前走出农村的,在建国时都是有贡献的人,所以他的出生决定了他的身份,他是高干子弟。他的机遇就好过我们,从小起点就比我们高,所以一路顺风的上学,上军校,考军官,没有受到农村缺吃少喝的苦。当然部队的苦,他肯定是必须要接受的,部队生活看似枯寂无聊,训练也不是一般的苦,但因为家庭条件的优势,他文化比我们高,眼界也比我们广阔,我们也都很尊敬他。
在部队的时候,每逢他探亲回家,刚好我们去了,遇到这位表亲,他不怎么说话,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拒千里之外的样子。
后来,转到地方上班到现在退休,差不多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的社会染缸,他也不一避免的落入俗套,戴了有色眼镜。
小时候,在他眼中,我们就是乡下人,山里人,就是跟他们相差天地之别的穷人。所以,他和他那个在当地上班的哥哥,说不上来的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我们的来往很少。
但因为,有一个近九十岁的至亲是他们母亲,老了,又特别想让我们去看他。总是电话邀请父母去看她,每次去,都是舍不得我们走。但我们都有自知之明,到他们家坐坐就走,绝不吃饭,也不耽误老人午休。尽管我们跑了几百公里去,就是为了让老人高兴,让她放心,娘家人没有因为她年岁大忘了她。
这种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常常去面对表亲他们那种若即若离的样子。
跟他们碍于面子的招呼交流中,我们看到了眼睛里的高低贵贱之分,与同在家中他们其他亲朋的态度是不同的。
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并不比他们差,但他们的老思想已根深蒂固,以为农村还是老样子,骨子里就有点看不起,认为农村人没文化,农村人穷。包括我们姐妹,现在也都在城里住,在他眼中,没有他的那个城市大,他们,还是那种老眼光看人。
在他们眼中,他们的话都是真理,正确的,他们的人生态度都是可以教育我们的。他们的三观都是紧随时代步伐的,钱、权都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只能是社会底端生活的群体。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让人极其不喜欢。
他们不知道的是,农村这二十多年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走出农村的人越来越多,只要勤奋不怕吃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几个叔伯兄弟都在城里买了房,也都有十几万的车开,这些弟弟们过的比他们更舒心,更随意,更会享受生活。
记得小时候,表亲曾对我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只是,他的言行并不一致。
到他家,我们都是带着笑,耳朵收起来,听听,看看,抿嘴一笑,不多言。我们登门,是因为至亲的亲人。至于表亲,没了亲人,已是陌生人了。
无需解释,也无需介怀。只不过,对于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的他们,还是几十年前的那种样子,有点失望。
学会尊重,是一个人修养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