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看不懂影片的好,只是因为你不懂法国

看不懂影片的好,只是因为你不懂法国

作者: 偏要叫肉卷 | 来源:发表于2017-02-04 19:34 被阅读118次
    看不懂影片的好,只是因为你不懂法国 很早就开始关注《菲丽西》,是因为我和老公计划春节带女儿看场电影。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俩对影片都没报太高期望。之前带女儿看儿童剧,全场大半家长在中途都开始掏手机,所以我和老公深知,一部影片要想同时取悦孩子和大人,实在是太难了。但没想到,在《菲丽西》的整个观影过程中,别说是小孩的喧哗声,就连吃零食的声音都没有(我带的零食都没好意思拿出来)。虽然之前网上对《菲丽西》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但一部能如此吸引小孩子的动画影片,又能差到哪儿去呢。

    我的第一部法国开蒙电影是《黑色狂想曲》,学生时代陪闺蜜在新街口淘的碟。碟封上的那头猪深深吸引了我,但依然比不过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影片中渗透出的浓重的荒诞感和冷幽默,赐予我在任何领域都未曾体验过的感官刺激。之后又陆续看了《蝴蝶》、《天使艾米丽》、《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则一点点在我心中鲜活起来。浪漫的城市、性感的语调、温情的生活,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最纯真的神往。后来,当年一起淘碟的闺蜜真的凭着一腔热情去法国学了电影,我也似乎与这个国家亲近了不少。所以,出于对法国电影的熟悉与自信,我从一开始就是怀着极其确定的心态去看片的。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法国更是如此,我不会傻到拿它们去和迪士尼梦工厂的流水线产品进行比较。如果非要说出点差别,借用《菲丽西》里的一句台词就是,法国电影拥有迪士尼这样的欧美大牌永远缺乏的品质:热情。

    可以说,整部影片的骨架就是由小主人公菲丽西的热情构建起来的。从开始逃离孤儿院,到寄宿在瘸腿女仆家中,再到拼命三郎式的练习,甚至在影片高潮部分,菲丽西也是凭借一腔热情才成功打动了孤儿院院长和同台竞争的对手。当然,说得世俗点,以菲丽西的身份和背景,她手中也只剩下“热情”这一张牌了。其实菲丽西身份多少有点像还珠格格,野路子出身,敢想敢干且不拘一格,这种人往往是专业选手的劲敌,因为她们一旦获得了入场券,不仅能迅速填平差距,还能用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燃烧的斗志秒杀周围的一切对手。

    很多人因此给《菲丽西》贴上了“毒鸡汤”的标签,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的狠角色。不喜欢不代表不存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不如你的人,最后成功超越了你直到你再也看不见。影片确实在强调"热情",但并未因此否定了其它因素的重要性。菲丽西不仅不输刻苦,也天赋异禀,若非如此,性格冷淡的瘸腿老师也不会愿意冒着失去工作的风险去收留并提点她。我们可以认为,菲丽西是一个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儿”,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你对梦想拥有了足够的热情时,一切成功的因素都会聚集起来帮助你。

    有人质疑菲丽西不可能只练习了短短几天就能力压老选手(正常人都知道不可能),我想说这样的想法未免太抠细节了。影片既然要在短时间内展现舞蹈学习的全过程,势必要在时间上有所压缩,把现实中的几个月抽象为一天,这真算不上是“三观不正”,充其量也就是个夸张手法。当然,人家法国人专门为这种拍摄手法创造了个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名鼎鼎装X必提的“蒙太奇”(Montage)。由于是现学现卖,我就不展开了,想体验的同学可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头的“四分钟人生”。

    法国人的“爱国主义”还不止于此,其实整部影片的主题就很“法国”。芭蕾舞虽然起源于意大利,却是在法国兴盛起来并逐渐职业化的。尽管后来古典芭蕾的地位逐渐被现代舞所取代,但看得出,法国人心中依然对芭蕾舞留存着深深的眷恋。由于上大学时选修了《舞蹈赏析》,我其实一直对芭蕾舞没有太多好感,按照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观点,芭蕾舞不过是束缚身体和思想的工具。所以每当提起芭蕾舞,我最先想到的不是什么梦幻的红舞鞋,而是大学黑板投影仪上舞蹈演员畸形的脚趾照片。

    即便这样,我还是被这样一部芭蕾舞电影多次击中了泪点。旋转、大跳、红舞鞋、白纱裙……那些承载着女孩梦想的一切元素,那些古典芭蕾之中残留的美,竟被编织组合的如此完美,随着音乐从屏幕中徐徐释放出来。当菲丽西在音乐厅后台听到《天鹅湖》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随之震颤起来。四岁半的女儿激动地对我说:“妈妈,这首歌太好听了!”我竟真的无言以对。但我知道,那种超越语言的磅礴力量,她也同样感受到了。

    影片结束之后,女儿不仅意犹未尽地要求再看一遍,还信誓旦旦地对我说想学芭蕾。这样的结局虽不在我的教育计划范围之内,却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好的电影?记得学琴时,老师对我说:“弹琴不仅要自己富有感情,更要将自己的感情通过琴键传递给听众,这就更要难上加难。”正所谓艺术相通,伟大的电影也是如此,既要赏心悦目、饱含热情,又要将这种热情通过最简单的语言、画面和音乐传递给观众。而这些,《菲丽西》竟然全都做到了。

    事实上,《菲丽西》做到的还不止这些。说起来有些讽刺,正是这部被很多人诟病的“鸡汤片”,道出了成功必备的几大要素。第一,热情。前面说过,如果不是热情使然,菲丽西至今还是孤儿院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在任何一条路长远地走下去,都需要持久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试图让孩子继承父母梦想的想法,势必不会有任何好结局;一个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的家长,心中势必没有真正的梦想。

    第二,目标。瘸腿老师问菲丽西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学芭蕾舞。一开始菲丽西还会认真地思考一番,但后来明显已经不耐烦了。那时菲丽西还不知道,正是这个无聊透顶的问题引领她一路向前,使她最终赢得了《胡桃夹子》的演出名额。瘸腿老师无疑是一名优秀的领路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她既没强迫菲丽西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也没向她灌输任何庞杂的思想。作为一名曾经的舞者,她知道这个永恒的问题中包含着变化万千的答案,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样貌。重要的是,菲丽西需要不断去思考,去将这个问题变为舞蹈的一部分。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她的舞蹈才可能达到身心合一的最佳状态。

    其实,从女儿学钢琴到现在,我也始终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让女儿学钢琴?我不仅问自己,还问老公,问钢琴老师,问学过琴的同事……因为在没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实在无法说服女儿去做一件她不一定喜欢的事情。当我终于找到答案,决定陪女儿一路走下去的时候,我以为我就此走上了康庄大道。现在看来,我依然是错的。我的思考只是第一步,我的答案并不能代替女儿的选择。所以,从今天起,我也要开始向女儿发问,持续地发问,直到我们彼此都找到答案为止。

    第三,持续练习。影片中我最满意的片段是选拔赛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菲丽西选择了约会而放弃了练习。第二天,菲丽西虽然在最后一刻赶到了现场,却因为两次失误最终与机会擦身而过。看到这儿,我不禁为心中假象的“主角光环”松了一口气。这显然不是什么所谓的鸡汤,它明确地为孩子展示了偷懒带来的后果——好运是不会降临在懒汉身上的。一次懈怠不仅让菲丽西错失主角,更把她重新送回了孤儿院,这就是残酷的人生,容不得一点差池。我们当然可以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启程,但却永远无法抹去失败的事实。

    陪女儿练琴时,偶尔看我督促得紧,老公便会悄悄问我:一定要每天都练琴吗?我虽不是专业出身,但总还听过那句经典名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在旁观者和学习者眼里,练习的意义是大相径庭的。在老公看来,女儿每天半个来小时的练琴时间,还不够刷个朋友圈看个新闻的。但学习者本身,却能从这集中高效的几十分钟里吸收大量信息。而练习时间的叠加又会产生复利效应,日积月累便成了别人永远也追不上的剪刀差。

    所以,对于学艺术的孩子来说,《菲丽西》除了轻松娱乐之外,又多了一层教育意义。对于一个琴童的母亲来说,这无疑是意外的惊喜。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墨海新蕾》的电视剧,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练毛笔字最终成材的故事。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够着桌子练习小楷,因为憋不住尿一边哭一边写的镜头我从幼儿园一直记到现在。可惜的是,由于片子太老,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片源了。而当我满怀期待地在网上搜索类似《菲丽西》的动画电影时,才发现这种艺术启蒙类的影片竟然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倒真的希望《菲丽西》能给大牌电影公司一些触动,让他们也"跟风"多拍一些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电影。

    既然说到这儿,就顺便提一下动画影片的定位。虽然目前动画影片的受众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幼儿小童,但归根到底,这类影片的消费主体依然是青少年家庭。因此,尽管迪士尼这样的大公司在无所不用其极地吊高成年影迷的胃口,但我们实在不必以成人的眼光过于苛求影片的特效及内涵。毕竟,能从春节档的《倒霉熊》和《熊出没》中挑出这样的精品动画,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

    当然,影片中确实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瘸腿女老师的真实身份和与男老师的关系一直没有揭晓,比如菲丽西冒名顶替他人的情节设置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等等。但没看过影片的家长不必因此过于担心影片对孩子的影响,毕竟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纯洁得多,很多我们担心的问题其实根本不会发生。在观影过程中,我担心女儿看不懂,还特意给女儿解释了"冒充"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发现她不仅没明白,也丝毫不care。对于小孩子来说,吸引她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什么所谓的价值观。更何况,小孩子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既不可怕,也不邪恶。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她们自己会慢慢领悟。其实如果不看影评,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也没关注过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是如此。

    最后,关于“鸡汤”再多说两句。每个父母都会为孩子描绘一个纯洁美好的世界,那是一种自然向善的心情,甚至连"善意的谎言"都算不上。任何人都需要被鼓舞,这也正是"鸡汤"存在的意义。中国孩子生来就背负着沉重的竞争压力,先天心灵营养不良。非要比喻的话,他们缺乏的不是现实的砒霜,正是一碗浓郁的鸡汤。如果家长实在抹不开面子对孩子说上两句中听的话,不如就直接送她一张电影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不懂影片的好,只是因为你不懂法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ks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