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同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又称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认同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塔吉菲尔等通过“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发现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起敌意性的群际行为。试验从纯认知角度,最低限度地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让人们认识到与他人属于不同的群体,就会导致人们对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歧视,产生竞争与超过对方的心理与相应的行为,而权威人格、挫折、相对性匮乏和现实利益冲突等,都不是群际冲突和歧视的必要条件。经由这一实验的结论,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同一性理论。
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在这种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的身份行动,其所属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把人们进行社会分类,既给环境安排了秩序,也界定了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的自我形象,这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依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社会群体可能具有积极价值,也可能具有消极价值,但是个体总是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如果通过群际比较,发现自己的群体优越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从而感到满意。为了满足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作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内群体,表现出“内群体偏爱”。假设两个群体同样好,人们也往往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好;甚至在客观上自己的群体没有其他群体好时,主观上还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好。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谁不说俺家乡好”效应。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网友评论